6岁女童和哥哥抢手机玩时突发脑梗,检查结果令人意外

2025-10-28 21:49  头条

近日,广东茂名一位6岁女童在与哥哥争抢手机时突然大喊,随后瘫坐在地,"我的脚没力气了,麻!"而背后的"元凶"竟是烟雾病。医生提醒,儿童脑梗看似少见,但烟雾病是重要诱因之一。

烟雾病,全称为脑动脉环发育异常性闭塞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脑血管疾病

它的特点是:供应大脑的颈内动脉末端及其分支逐渐变窄或闭塞。为了"自救",大脑会生成大量细微的代偿血管,这些血管在影像学上呈现出如烟雾般的影像[1]。

儿童患者多表现为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短暂性偏瘫、言语不清、晕厥或情绪激动后短暂意识障碍[2]。换句话说,一场看似普通的哭闹或争吵,都可能成为"导火索"。在瑶瑶的病例中,争抢手机的情绪激动、短暂过度换气,使本就狭窄的脑血管供血进一步受限,最终诱发脑梗。

根据全国流行病学研究,2016-2018年间,我国共有约4.7万例新发烟雾病病例,年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1.14例,并呈逐年上升趋势[3]。儿童虽占比不高,却往往进展更快,对神经系统发育影响更大。

数据显示,中国儿童平均发病年龄约8岁,女孩略多于男孩。接受早期血管搭桥术的患儿,术后5年卒中风险仅约9%,超过八成能恢复独立生活[4]。

别让"烟雾"遮住希望

1. 遗传与家族风险

约20%的患儿携带RNF213基因突变,这种突变与早发、病变范围广及多血管受累密切相关[5]。部分患者还可能合并神经纤维瘤病(NF1)。
因此,对于确诊患者的一级亲属,若出现短暂性偏瘫、头晕或晕厥,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筛查,而无症状者则无需常规检查[5]。

2. 从造影到无创:早筛技术的进步

确诊金标准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但因其侵入性强,不适合儿童初筛。目前常用的无创方法包括: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评估颈内动脉末端狭窄程度;
  • 经颅多普勒(TCD):通过血流速度监测脑血管动力学变化;若M1段血流速度 >140 cm/s,提示供血不稳[6];
  • 视网膜照片筛查: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准确率高达94.6%,为基层筛查提供可能[7]。

这些方法共同构成了"多层防线":高危儿童用MRA早筛、TCD动态监测、视网膜成像辅助识别,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3. 手术与生活管理:科学驱散"烟雾"

手术是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研究显示,术后2年卒中风险约5%,5年累积风险9%-12%,超过八成患者生活质量良好[2-4]。对于儿童而言,早期手术不仅防止复发性缺血,还能促进大脑功能恢复。

此外,日常管理同样关键:规律睡眠、避免情绪波动与过度疲劳;术后按医嘱复查影像,若出现头痛、肢体无力、学习能力下降等症状,应尽早复诊。

医学与爱,一起吹散那团"烟"

瑶瑶在接受血管搭桥手术后,已逐渐恢复行走与言语能力。医生告诉陈芳:"她的脑子没有坏,只是暂时'断电'了。"

烟雾病并不是一种绝症,而是一种可以被科学管理、温柔陪伴的慢性脑血管病。家长们最该做的,不是恐慌,而是警觉与信任医学。当科学与家庭携手,爱与理性同行,那团藏在大脑深处的"烟",终会被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