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贸易战的几年间,中美贸易逆差减少,但美国对东盟和墨西哥的贸易逆差大幅上升。例如2018年,美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还是991亿美元;到2021年已经狂飙到1921亿美元,后续一直维持在2000亿美元以上。其中,就是一批搬家到海外的工厂和企业,在借助贸易协议和关税优势绕开美国的"监督"。
图源:百度
把工厂搬到越南、在墨西哥建基地,看起来既规避了关税,又在表面上享受了更便宜的劳动力成本,风行一时。例如,国内某快时尚巨头此前被新闻报道,鼓励供应商将工厂转移到越南。该平台多次因为中国供应链被美国等国家针对,在美国上市的早期计划也没能成功,只能转道英国,因而尝试着通过这种常用的规避手段,试图减轻自身身份的影响。
此外,东南亚等受迁移利好的国家,因希望能吸引更多投资,也对这种迁移行动颇为接纳。路透社去年引述泰国商务部长纳立帕潘(Pichai Naripthaphan)发言:"我们要吸引来自中国的大量投资,再把产品卖到美国去。"
其实,在今年年初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征关税,并取消针对价值低于800美元进口商品的"最低限度"免税门槛,也就是"小额免税"政策时,包括上述平台在内,还有不少外贸企业依然寄希望于传统的避税路径。可惜,在特朗普的制裁下,这些手段终究到了该被废弃的时候。
"假装不是中国企业",已经行不通了
特朗普这次的关税大棒挥向了全球。中国被加征34%的关税,印度的税率为26%,韩国和日本的税率分别为25%和24%,东南亚国家几乎可以说是完全失去了关税优势,柬埔寨、越南、泰国和印尼分别被加征49%、46%、36%和32%的关税。
这源自特朗普非常尖锐的关税思想:只要贸易上有不对等,那就该加关税。而那些可能与中国企业有关联的地区,更是成为了被重点关注的地区。
前段时间,自媒体博主"南七道"刊发文章讨论越南工厂主的生存情况,他指出:"很多人在越南建厂的初衷,就是为了规避中国商品出口美国的关税。其实越南的生产成本并不低,甚至部分高于中国......更何况即使到了当地,还可能有各种审查风险,在很多国家,只要老板和股东是中国人,你的公司就会被定性为中国公司,这种穿透审查已经成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