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13岁男生问人工智能如何谋杀同学

2025-10-11 09:29  头条

在今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德兰市的西南中学。

有个13岁的中学生,在课堂上用学校设备登录ChatGPT,问了个挺吓人的问题,"如何在课堂上杀死我的朋友"。

这话刚输进去,就被学校的GaggleAI监控系统给盯上了。

系统立马拉响警报,校园警察迅速出动,把这孩子逮到了沃卢西亚县监狱。

可这孩子一直说,自己就是开个玩笑,没真想干什么。

这事一出,好多人都开始琢磨,AI监控在学校里该怎么用才合适。

先说回这个Gaggle系统,它是专门给学校设计的,目的就是盯着学生的数字活动,像搜索记录、聊天信息、文档内容这些,看看有没有危险行为或者自伤倾向,顺便阻止不当内容传播。

从技术角度讲,这系统确实有它的好处,能24小时盯着,说不定哪天就把校园暴力事件给提前掐灭了。

比如说,以前可能就有学校靠类似的监控系统,及时发现了一些苗头,避免了不好的事情发生。

但问题也来了,这AI监控的毛病也挺明显。

就说这次吧,系统根本分不清这孩子是开玩笑还是真有恶意。

AI啊,毕竟是程序,它理解不了人类语言里的那些弯弯绕绕,什么讽刺、玩笑、文学创作,在它眼里可能都是危险信号。

这就导致误报率挺高,好多没什么事情的问答,都被它当成威胁。

一个13岁的孩子,心智还没完全成熟,可能就是觉得好玩,随口问了这么一句,结果就被逮捕关押,这处理方式是不是有点过?

未成年人,对自己言行的后果,怎么可能像大人一样考虑得那么清楚。

话说回来,美国校园的安全问题,确实有不少历史教训。

像帕克兰市马乔里・斯通曼・道格拉斯高中的枪击案,那可是血的教训,让学校和执法部门一看到潜在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觉得安全第一,所以各种严格的安全措施就跟上了,AI监控也就是这么被引入校园的。

可安全措施太严了,学生的权利就容易被忽视。

学生在学校用设备的一举一动都被监控,这隐私权多少有点受影响吧。

而且,整天被盯着,学生哪儿还敢放开了去探索、去创造,时间长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说不定都受影响。

你想想,要是你知道自己每打一个字都有人看着,你能自在吗?心理压力肯定小不了,对学习和生活状态都有影响。

之前就有研究说,长期处于这种监控环境下,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受到潜在威胁。

从法律和教育的角度看,这事儿就更复杂。

学校有责任保障学生的安全,可学生也有自己的基本权利,像隐私权、表达自由这些。

怎么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美国相关法律在校园监控这一块,也没完全说清楚边界在哪儿,以前的案例判决也是各有各的说法。

教育专家就说了,光靠技术监控可不行,得搞点人性化的措施。

比如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搞个同伴支持系统,再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从教育和引导入手,预防问题发生。

毕竟,教育是人的事儿,得靠人跟人之间的互动,光靠机器盯着,总觉得差点灵魂。

再看看技术伦理和教育政策这一块,现在好多学校引入AI监控系统,根本没做足够的伦理审查,政策也没跟上。

技术公司在开发的时候,也没多考虑人文关怀,算法不够智能,风险评估也不细致,动不动就搞个过度反应。

那该怎么改进呢?别的国家有不少经验值得借鉴。

比如欧洲一些国家,在校园监控上定了严格的隐私保护标准,每个技术应用都得经过伦理审查,还有独立的监督机制。

咱是不是也能学学,让算法更智能点,能分清楚威胁的轻重缓急,别一有风吹草动就喊狼来了。

政策上也得明确,啥时候能用监控,怎么保护学生隐私,碰到问题该怎么处理,不能再这么稀里糊涂的。

对于涉及未成年人的事件,处理方式也得改改。

别一上来就走刑事程序,先想想教育和辅导的办法。

成立个校园危机干预小组,里面有心理健康专家、社工、教育工作者,多方面介入,比单纯靠警察处理,效果可能好得多。

佛罗里达这事儿,可不是个例,它反映出整个AI校园监控领域的大问题。

AI监控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保护学生安全,用不好就可能伤了学生的权利。

咱们得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既不能不管不顾,也不能矫枉过正。

学校、技术公司、政策制定者、家长和学生,大家都得一起使劲,才能让校园既安全,又能让学生自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