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大一男生小陈刚入学不久,和网友见面开房后没几天就浑身难受,低热、肌肉酸痛总不好,等体检结果出来,他彻底懵了--自己感染了艾滋病。
小陈去年考上外地一所本科院校,从小到大没怎么接触过社会。刚上大学觉得新鲜,课后总刷社交软件,没多久就认识了了网友。两人网上聊得投缘,小陈慢慢放下戒心。聊了一周多,网友说同城想见面,还要请他吃饭,小陈没多想就答应了。见面后两人吃了饭喝了酒,晚上去了酒店,小陈虽犹豫,再加上有点冲动就去了。关键是,当时两人没做任何防护,小陈还觉得"就一次,肯定没事",完全没考虑传染病风险。
开房后第三天,小陈就不对劲了。早上量体温37.6℃,以为累着了,可两天过去体温没降,还添了浑身肌肉酸痛的毛病,胳膊腿动一下都费劲,晚上睡不好、胃口差,上课也没精神。症状持续快一周,室友催他去校医院,校医院查血常规没看出问题,只让他多休息。又拖了两天没好转,医生建议去大医院做全面检查,尤其是传染病方面。小陈这才慌了,跟爸妈说了情况,爸妈连夜赶来陪他去了大医院。抽血时医生问他最近有无不洁性行为,小陈红着脸说了和网友开房的事,等结果的两天里,他吃不下睡不着,总预感不好。
结果出来那天,医生拿着报告单说"艾滋病毒抗体阳性,初步判断感染艾滋病,需复查确认"。"艾滋病"三个字一出来,小陈脑子瞬间空白,眼泪直掉,反复问"是不是查错了"。复查结果还是阳性,确诊的那一刻,小陈爸妈也崩溃了。
后来医生说,像小陈这样的年轻患者近年越来越多,尤其18-22岁的大学生。当地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去年该市新报告的青年艾滋感染者中,学生占比约15%,近八成是无保护性行为感染,且多是和陌生网友发生关系后出的事。更揪心的是,很多学生等出现症状才检查,早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其实小陈的事,给所有大学生提了醒。首先是自我保护意识太差,不少年轻人觉得自己身体好,抱着"一次没事"的侥幸,可艾滋病毒性传播效率极高,一次无保护行为就可能感染,根本没"侥幸"可言。其次是太轻信网友,社交软件信息真假难辨,你根本不知道对方是否有传染病。还有就是对艾滋病认知有误区,总觉得这病离自己远,只有"特殊人群"才会得,可只要有高危行为,任何人都可能中招。
这里也得科普两个关键知识点:一是艾滋病毒窗口期,感染后2-12周内,抗体检测可能查不出来,有高危行为后要在窗口期后复查;二是暴露后预防,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去疾控中心或有资质医院吃阻断药,有效率超95%,很多人就是不知道或错过时间才遗憾。现在不少高校的性教育课流于形式,讲的都是理论,学生没放心里,其实该多教实用内容,比如怎么正确用安全套、去哪买阻断药、遇到问题找谁求助。
这事在网上传开后,网友们都觉得可惜。有网友说:"18岁多好的年纪,刚上大学就毁在一次冲动上,侥幸心理太害人!"还有网友分享:"我之前也在社交软件认识人,还好朋友提醒我保护自己,现在想起来都后怕。"也有网友直指性教育问题:"我们上学时老师不教、爸妈不说,对这些一点不懂,学校得改改性教育方式了。"更有网友特意提醒:"有高危行为别等症状,赶紧找阻断药,时间就是生命!"
小陈的经历虽让人揪心,但更该给所有大学生敲警钟。青春美好自由,可自由不是任性,不能忽视健康。不管网上还是现实中交友,保护自己永远是第一位。别觉得疾病离自己远,也别抱侥幸,一次错误选择可能要用一辈子买单。希望所有大学生都能吸取教训,对自己和未来负责,别让一时冲动变成终身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