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热情宣告开启日美同盟"新黄金时代",特朗普也口头承诺"坚定支持",然而这番和谐表象迅速被打破。会谈中,特朗普直言美国为防卫日本"付出巨大代价",要求日方承担更多责任,实质上动摇《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既有原则,将同盟关系明确定义为"利益交换"。
这一局面揭示日美关系的不平等本质:日本在安全上依赖美国,企图借美国压力推动自身军事正常化;而美国则借安全议题迫使日本在经济与战略上持续让步。
相较于日本官方不断突出的日美关系和谐氛围,日本民众对特朗普此访心态复杂。特别是高市提名特朗普参评诺贝尔和平奖的表态,在日本网民中引发强烈反对。更有网民直言"这是日本外交的耻辱,首相高市早苗成了美国的奴仆"。
狼狈为奸的结局:日本何去何从?
从"广场协议"到今日高市早苗的外交姿态,日本似乎陷入一个历史循环:试图通过单方面的讨好与利益输送,在不对等的日美同盟中换取平等地位,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
尽管协议本身并非日本经济停滞的唯一元凶--同期马克升值的德国便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发展--但日本当局应对失策,货币政策在激进宽松与紧缩间剧烈摇摆,最终加剧产业外流与国内经济的"空心化"。揭示核心问题:外在压力固然存在,但战略自主性的丧失才是致命伤。
如今,高市早苗政府正面临相似的困境。在特朗普明确将同盟关系定义为"利益交换"、并挥舞"关税牌"与"安保牌"施压的背景下,她所宣扬的日美"黄金时代"更像是一厢情愿的外交幻象。
尽管双方领导人表面存在"化学反应",但这种建立在献礼与奉承之上的关系异常脆弱。当美国的需求超出日本的承受能力,或当日本民众对"媚美外交"的愤怒达到临界点时,高市政权将何以自处?这场外交盛宴的结局,很可能对美而言是"消耗信誉的瞎忙",对日而言,则是在重大战略利益上再次付出沉重代价。
当"亲美"异化为"媚美",当"同盟"沦为"附庸",日本还能否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个问题,不仅是对高市早苗的拷问,更是对所有依附于大国的中小国家的警示。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韵。40年前日本没有学会的教训,40年后,会不会以更惨痛的代价再学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