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批“上环”的女性,现状如何?

2025-10-22 09:11  头条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不少家庭为了响应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女性纷纷选择了放置宫内节育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环"。

那时候,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医生一句话、计生干部一声令下,很多女性就这样走进了手术室,甚至还来不及弄明白这枚小小金属环会在自己身体里待上几十年。

如今,那些第一批"上环"的女性大多已年过六十,甚至七十。身体有没有出问题?环还在不在?有没有影响老年健康?这些问题,过去没人提,现在却开始变得扎眼。

宫内节育器:被动选择下的"身体印记"

彼时的"上环"政策,其实并不是完全出于医疗健康的考量。更多是一种国家层面的生育控制方式。环的种类也很简单,最初多为不锈钢闭合环,工艺粗糙、异物感强,甚至会发生移位或嵌顿。

很多女性当年根本没有选择权,不少人甚至是在产后几天内直接被强制上环,疼痛都没来得及细想。那是一段集体沉默的历史记忆,身体的疼痛变成了隐忍的习惯。

40年过去,身体还记得那枚环

40多年过去了,那些"环"还在不在?很多女性根本不知道。直到退休后常规体检,才被医生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你这个环还在呢。"

问题是,环不是放进去就万事大吉了。尤其是老年后,子宫萎缩、内膜变薄,原本"安安静静"的节育器可能开始作祟。一些人出现阴道出血、下腹坠痛,甚至反复泌尿感染,却从未怀疑与节育器有关。

医生告诉你:老年上环女性常见的6种结局

医生们在门诊中发现,有些问题几乎是"环龄"超过二十年的女性非常容易碰到的。最常见的,第一就是节育器嵌顿。随着子宫逐渐萎缩,节育器可能牢牢卡在子宫壁上,取出来比当年放进去难多了。

第二种情况是节育器移位。它可能滑到宫颈口,也可能穿透子宫壁进入腹腔,严重的甚至引发盆腔炎症或腹膜炎。

第三种结局是钙化。节育器长期在体内,可能被钙质包裹,变得坚硬而脆,这让取出操作变得风险更高,甚至引发子宫穿孔。

还有一种被忽视的后果是慢性炎症。节育器毕竟是异物,放了几十年,哪怕没明显症状,也可能在体内持续刺激,诱发慢性子宫内膜炎,进一步影响泌尿系统甚至引发更广泛的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有研究指出,节育器长期存在可能与某些妇科肿瘤的风险有关。虽然这种说法尚无定论,但临床上确实看到过"上环40年"女性出现子宫内膜增生、宫颈病变的案例。

最后一种情况是--"无症状但无法取出"。年纪大了,身体条件不允许全麻或宫腔镜操作,取环的风险反而高于保留,于是医生只能建议"带着它过完下半生"。

取还是不取?每个决定都不轻松

对于那些已经上了40年环的女性,医生现在的建议是:如果没有明显的不适,可以定期观察;但若出现异常出血、腹痛、炎症反复,建议积极评估是否取出。

可现实总比建议复杂。很多老人怕动手术,也怕查出别的问题,干脆就不查了。还有人说:"都带了这么多年,也没出过事,现在拿出来反而怕出事。"

医生理解这种顾虑,但也担忧。有些妇女直到出现大量出血才来医院,一查是节育器移位穿孔,甚至引发输卵管脓肿。这时候治疗就远比当年上环复杂得多了。

身体是自己的,请再勇敢一次

那一代女性,太能忍了。疼痛、压抑、羞于启齿的难堪,她们一忍就是半生。但到了今天,真的该为自己考虑了。

如果你是那一批"上环"的女性,或身边有这样的母亲、阿姨,请去做一次检查。B超、妇科体检、宫腔镜,这些检查并不复杂,却能清晰判断节育器是否移位、嵌顿或钙化。

很多问题不是不能解决,而是我们一直没去面对。身体早已发出信号,只是我们习惯了忽略。

医生的提醒:别让"计划外的后果"成为晚年的隐痛

曾经的计划生育,是时代的选择;但身体的后果,却是个人独自承担。医生不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提醒:生育控制的手段,不能成为健康的负担。

如今很多女性选择了更温和的避孕方式,比如短效避孕药、避孕贴、男用避孕套等。这是进步,也是一种尊重。而对老年女性而言,节育器是否取出,不应再是沉默的决定,而是清晰、自由、知情的选择。

如果你已经年过六十,还带着几十年前的"环",请相信:现在的你,有权为自己的身体做出决定。医生会陪你评估风险,选择最稳妥的处理方式。别让"那时候放进去"的环,成为"现在取不出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