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不遇“三伏天”,有3个好消息,2个要注意,提前了解早做准备

2025-07-10 15:13  头条

7月20号就算入伏了,到8月18号结束,一共30天。

这种30天的三伏天不常见,要十年左右才能碰上一次。往常都是40天,今年短了10天。

入伏之后,有吃饺子的说法。饺子长得像元宝,图个好兆头。而且想吃什么馅就包什么馅,天热没胃口,吃点饺子能补补。

天热的时候,太阳在天上待的时间长,晒得厉害。地面收到的热比散出去的多,所以空气就一直热。

空气里水多,湿乎乎的,人出了汗也干不了,就感觉身上黏糊糊的,就是闷。

街上的柏油路感觉都能把鞋底烫化了。路边的花草也都低着头,没精神。狗也找个凉快地方趴着不动。

今年这个三伏天,立秋正好在中间。8月7号是立秋,正好在二伏和三伏之间。

老话讲"秋包伏,冷飕飕",意思就是立秋要是夹在三伏里,那秋天就来得快,后面会凉快。还有的说这是"母伏",到了三伏的尾巴,风就凉了,热天走得快。

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时候10天,有时候20天。

怎么算哪天入伏,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办法。从夏至那天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的开始。第四个庚日是中伏开始。等到了立秋,数第一个庚日,就是末伏的开始。今年就是因为夏至和立秋之间庚日少,所以中伏只有10天。

从今年的三伏天时间表中可以总结出3个好消息,2个要注意,提前了解早做准备。

3个好消息

好消息之1、今年为"母伏"

三伏天是结合节气与干支历而确定的,其时间表是以公历来表达的,不过在我国民间,农历更能准确地反映节气以及物候变化,所以在很多时候,人们也都会在公历的基础上,看看农历。依照乡间说法,入伏的农历时间为单数,则为公伏,双数,便是母伏,且有着"公伏热,母伏凉"之说。今年的入伏是在农历当中的六月廿六,由此可以得出,今年为母伏,天气可能会比较凉爽。当然凉爽是夸张的说法,但从公伏与母伏的对比中,可以让我们松一口气。

好消息之2、今年为"缩短版"三伏天

三伏天的总长度是变化的,有着30天和40天之分,而今年恰逢30天的短版三伏天,前后仅有30天,相比之下,要比近10年的超长版少了四分之一。这样的情况可能意味着闷热蒸煮的天气会相对短一些。

好消息之3、今年为闰六月

与往年所不同的是,今年还是闰六月,而关于这样的情况,民间也早有说法,那就是"一年俩六月,三伏不见天",不见天,有着看不见天日之意,也就是遇到闰六月时,三伏天里的阴雨天气会更加频繁密集。而降雨可以带走一部分暑热,带给人们清凉之感。同时这段时间正是作物生长的关键期,而此时降雨充足,也就会令作物获得更好的生长,从而获得丰收。

2个要注意

注意事项一:防暑降温,谨防中暑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即便今年三伏天短,可该有的炎热一点不会少。不管是在户外工作的建筑工人、环卫工人,还是在田间忙碌的农民,又或是外出游玩的市民,都得做好防暑措施。尽量避开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这个高温时段外出,如果必须外出,一定要戴上遮阳帽、太阳镜,涂抹好防晒霜,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家里开空调的话,温度别调得太低,26℃左右比较适宜,既能保持凉爽,又能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引发感冒、头痛等不适症状。同时,还要注意多喝水,最好是少量多次饮用白开水或者淡盐水,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

注意事项二:饮食清淡,养护脾胃

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食欲不振,还可能影响脾胃功能。所以在饮食上,要尽量清淡一些,多吃点清热解暑、健脾利湿的食物,像绿豆汤、冬瓜汤、苦瓜、薏仁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不然容易加重肠胃负担。还有,冰饮、冰镇水果虽然吃起来一时爽快,但可别贪多,尤其是老人、小孩和肠胃功能较弱的人,吃太多冰冷食物,很容易导致肠胃痉挛、腹泻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