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顶美国之后,全世界的人态度都变了,“从未如此喜欢中国”

2025-04-13 16:34  头条

当地时间4月9日,美国正式对全球86个国家和地区开征"对等关税",其中对中国商品税率甚至高达125%,这一举措被视为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策略的延续。面对美方步步紧逼,中方反应迅速且强硬,中国商务部宣布自4月10日起,对美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从34%提升至84%,并通过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制裁等措施,精准打击美国军工、稀土供应链及农业等关键领域。

中方反制的逻辑清晰:一是对等回应,维护国家利益;二是通过多元化手段削弱美国施压效果。例如,稀土出口管制直击美国高科技产业软肋,而暂停美农产品输华资质则瞄准特朗普的"票仓"利益。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美方滥用关税工具违背世贸规则,破坏多边贸易体系,中方"不愿打但不怕打",若美方执意对抗,必将"奉陪到底"。这种立场不仅展现了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反映出对国际经贸秩序维护者的角色定位。

然而,在这种关键时刻,原本计划加入反制阵营的欧盟突然变了卦。当地时间9日,欧盟成员国投票通过对美国商品加征25%关税的反制措施,计划于4月15日生效。然而,同一天,美方宣布对75个国家和地区暂缓征收"对等关税"90天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10日宣布叫停对美反制,同意暂停反制美国关税措施90天。她还补充道,"若谈判结果不理想,将采取反制措施。"

有分析认为,这一转变暴露出欧盟的两难处境。一方面,欧盟对美依赖深远。从安全防务到经贸合作,欧洲难以承受与美全面对抗的代价。例如,美国对钢铝加税直接影响欧盟出口,而欧洲企业若失去美国市场,将面临产业链重构的巨大成本。

另一方面,欧盟内部对特朗普政策的不满日益加剧。冯德莱恩曾批评美方关税"不利于企业和消费者",但面对美方暂缓关税的"橄榄枝",欧盟选择妥协,反映出其试图在博弈中寻求平衡的务实策略。这种摇摆既是对现实利益的妥协,也凸显了欧美同盟关系的裂痕。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暂缓关税后首次发声,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更多好日子将到来"。有分析认为,这8个字看似乐观,实则暗含多重意图。首先,特朗普试图借此安抚国内舆论。美国股市因关税战剧烈震荡,民众抗议活动席卷全美。在此背景下,特朗普需要通过释放积极信号稳定市场信心。

其次,这句话是典型的"交易艺术"话术,旨在为后续谈判留出空间。毕竟,特朗普说这话正是在欧盟"低头"之后。可以说,他的表态也在暗示其他国家,要"学习"欧盟的"退一步"举措。

至于关税战的后续,短期内,双方对抗升级确实可能冲击产业链。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25%关税,相当于切断大部分贸易通道,而中国对美出口企业也将承受重压。然而,中长期看,中美经济高度互补,完全"脱钩"缺乏现实基础。美国消费者依赖中国制造的日用商品,而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仍是美企难以割舍的利润来源,从这一点来说,当前博弈仍是"叫价积累筹码"的过程,最终仍需回到谈判桌。

只不过,谈判的核心难点在于信任缺失。美方要求中方在科技、投资等领域让步,甚至试图将TikTok交易与关税挂钩,这种"切香肠"式施压遭中方坚决抵制。中方则要求美方摒弃"美国优先"思维,以平等态度磋商。若美方继续将关税"武器化",国际社会对多边体系的信心将进一步崩塌,全球经贸可能陷入"碎片化"危机。

总的来说,这场关税战本质是单边主义与多边规则的碰撞。中国以"奉陪到底"的姿态捍卫自身利益,欧盟的摇摆则凸显了中小经济体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特朗普口中的"更多好日子将到来",虽试图描绘乐观图景,但现实是美方政策已引发国内国际双重反噬。若美国继续一意孤行,不仅难以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反而可能加速自身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