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年最热正中伏",中伏不太热,是好事还是坏事?说"淋了中伏头,热到立秋后",7月30号进中伏,中伏头下雨好,还是晴天好呢?继续分享隐藏在传统文化里的天气预言,如果你喜欢可以点个关注,免得错过。
入伏的时候就说"淋了伏头,下到伏尾",其实这句话用在头伏、中伏和末伏都可以,为啥呢?知道这句话哪来的,就能明白它咋用。
你看入伏的标准,是"夏至三庚便入伏"对吧,四庚是中伏,立秋后一庚入末伏,每个伏都跟庚有关,前边视频里解释过这个"庚",有兴趣的可以往前翻翻。
在古代人眼里,这天干地支里的每一个都有不同寻常的含义,他们当然不会毫无根据的选入任何一个字。
比如这个"庚",你去查一下,它有"更改、更替"的意思,当然也代表西方金这些。
有句老话,说"逢庚须变,逢戊须晴",说是一遇到庚日天就容易变,哎一直晴到庚日就容易变天;戊属土,要一直下雨,遇到戊日土能制水,就容易出现晴天,古籍上"久晴盼庚雨,久雨望戊晴"就这么来的。
你看每一伏都从庚日开始,刚好也是阴晴转换的节点,每个庚日都是伏头,所以才有"伏头有雨,一伏多雨""雨打伏头,十天少晴"等谚语。
今年7月30号进中伏,这天是庚子日嘛那要是这天下雨,就预示中伏这十天雨水不少,气温也不会太高;那要是这天晴天,说明中伏雨水不多,气温会比较高,就这么回事。
正中伏不热,那热气就得往后推,立秋以后再热一阵,叫"秋老虎"嘛。
话说回来,中伏头下雨到底好不好呢?要说,天热都难受,谁都知道下雨会凉快点。但是从大的方面说就不是这样,三伏也是庄稼生长最快、最关键的阶段。这段时间高温、高湿才对生长有利。
要是一直下雨、气温上不去,庄稼就容易出现烂根啥的,连续下还会影响下季作物,说"三伏不热,五谷不结"嘛,从这个层面说,它不算啥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