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分是在9月23日凌晨2点19分,正好是在大半夜。大家都说秋分一到天气就要变,有的人就开始纠结"今年冬天会不会冷"。其实身边很多人都在讲一句老话:"上午秋分,大雪封门;下午秋分,单衣过冬。"这是说秋分如果在中午前发生,冬天会特别冷,还爱下大雪。如果在下午,冬天就没有那么冷。很多老人都信,每次一提到秋分,都有不少人开始推理冬天的冷暖。
"今年秋分是凌晨,按老话应该不算上午也不算下午,这让很多人有点懵,到底今年冬天怎么说?"
其实这种说法也不是所有地方都一样,有的村子觉得凌晨算早上,有的就觉得凌晨得算晚上。每个人都根据自己家乡的讲法来预测。回头想想,以前人没什么工具,全靠眼睛和感觉。秋分的时间早,老辈人看到那几天天气就有点凉,年年对着天琢磨,慢慢才有了一整套说法。其实主要是北方农村里喜欢用这些话来判断一年四季,好准备粮食和衣服。
气象局天天发消息,天气预报一看手机都知道,按照现在科学来说,这些老话有点道理,但局限性太大。哪个地方下雪早、冷空气来得猛、气候怎么变,哪个老话能说得准?实际也只是老一辈人自己总结的小经验,碰上特别年景就不准了。
这些经验都是从种地的实际需要里来的。老祖宗得关心收成,关心锅里的饭能不能吃饱。像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其实就是提醒种地的人啥时候下手耕地,把粮食种好,别耽误了最后一茬。
秋分还有很多民俗。像秋分当天,孩子们爱玩竖蛋,谁能把鸡蛋立起来谁就高兴一天,大人也乐的看。岭南人喜欢吃秋菜,把田野里摘来的野苋菜和鱼片放一锅煮,一家人围着桌子喝这个汤,嘴里念叨着要平安健康。还有送秋牛图,就是有人敲锣打鼓进村挨家挨户送画,上面都是牛和农夫,意思是种田顺利,有好收成。秋分原来还是祭月的时候,但后来很多人都把祭月放到中秋,因为秋分晚上月亮不一定圆。
村子里常听人说"秋分有雨来年丰",这话老农民最信,每次一到秋分都盼着下点雨,说是庄稼来年才能旺旺的。还有"一场秋雨一场寒"这种讲法,也是让大家秋分过后记得加件衣服。家里老人每到秋分就提醒小孩子早晚要多加衣服,别着凉。
有不少人看到气象台说什么北极冷空气、什么厄尔尼诺,觉得这些很远。其实不管是哪种说法,结果只有一个:冬天有冷有暖,提前多做一些准备不是坏事。老话有没有用,得看地方,不靠谱也正常。这几年气候怪得很,有时候明明说要暖冬,结果腊月一到还是得裹大衣。
有朋友家里还坚持一些特别的习惯。像秋分那天非得做饭,吃鸡蛋,炖鸡,说是吃了能过好冬天。村东头王大爷到现在还记得小时候秋分那晚躺门口数星星,嘴里念着"大雪压青松",有点像说自己能不能熬过下一个冬天。大家讲究点仪式感,也多一点聊头和记忆,哪怕跟天气没关系。
"农谚是生活里的提醒,是前人过日子的办法,但不是每年都准"
"秋分到底冷不冷,看天不如看自己家衣柜加没加棉裤!"
不只是农村,退休的爷爷奶奶们现在也喜欢聊这个话题。进了夏末,多少年轻人还光腿,老人都着急,忍不住叮嘱两句就是怕生病。这年头生活条件好多了,看天气不为别的,就为了心里有底。冰箱里的肉冻没冻住,家里被子够不够,秋分就是个提醒。年轻朋友也可以当成一种生活节奏,今年秋分穿秋衣,明年秋分剪头发,大家都是希望顺顺利利过一年。
其实等到年末再回头看这些讲法,也挺有意思。秋分那天,说冷也好,说热也好,不耽误大家调侃几句、晒晒家里的晒被子图。有的年会冷一阵子,有的时候暖得还让人穿半袖。这些说法,对生活没啥坏处,起码让我们记得一年到头要按时添衣。气象台说什么咱就听着,农谚说啥咱就乐和着,一年就这么过下去了。
所有人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听天由命不如多擦几层窗玻璃,多晒会儿被子。秋分其实就在提醒:一年快要过去,得抓紧时间收拾好家,安安心心把冬天等来。
"今年秋分凌晨,大部分人说会冷,但实际还是得看每个人自家的情况,天冷了加衣服,天热了脱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