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我们多数时候说的养老保险,通常指的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养老金最低也在1000元以上,高的人员能领到10000多。
其次,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主要是农村比较普及,大部分的农民,也都参保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了基本的养老保障。
现在,又多了一个"个人养老金制度",相当于我国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个人养老金制度相当于个人缴费的一种退休储蓄制度,作为对前面两种养老金的补充,旨在帮助个人为退休后的生活积累资金,减轻国家养老保障体系的压力,并提高个人退休生活的自主性和安全感。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2024 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值得关注的要点。本文将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制度以及退休人员需要注意的事项。
2014 年 10 月 1 日起,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迎来重大改革,从原来的 "双轨制" 转变为与企业职工相同的 "单轨制"。这意味着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再享受特殊的养老待遇,而是与企业职工共同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一改革举措旨在实现养老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假设 2024 年某省份参保职工 60 岁退休时计发基数为 8000 元 / 月,平均缴费基数为 0.6,累计缴费年限为 35 年,其中视同缴费年限为 12 年,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存储额为 15.6 万元,视同缴费指数为 1,过渡系数为 1.2%。
基础养老金 = 8000 × (1 + 0.6)÷ 2 × 35 × 1% = 2240 元 / 月;
个人账户养老金 = 15.6 万 ÷ 139 ≈ 1122.3 元 / 月;
过渡性养老金 = 8000 × 12 × 1 × 1.2% = 1152 元 / 月;
该职工的基本养老金 = 2240 + 1122.3 + 1152 = 4514.3 元 / 月。随着各省市统计部门公布 2023 年度全口径社平工资,2024 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基数也相应公布。2024 年新退休的人员,社保经办机构在测算其基本养老金待遇时,在新的计发基数公布之前,会按照惯例以 2023 年的计发基数作为测算依据并预发临时养老金。由于全口径社平工资上涨,2024 年的计发基数普遍高于 2023 年,所以需要对新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行重新核定并补发差额。如果 2024 年 12 月启动待遇重核和补差工作,新退休人员有望在本月收到补发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