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说朱媛媛是个特别真诚的人

2025-05-23 15:35  头条

朱媛媛去世消息传出那天,整个互联网的网友都一片错愕。

"怎么可能?"

"她不是还在拍戏吗?"

"前不久才在电影里看到她,怎么会……"

一条条评论里,满是震惊和不舍。因为她太低调,从未在社交媒体上谈及自己的病情,也从未在镜头前展示一丝的脆弱。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部作品《造城者》里,她也坚持不用替身,一如既往地投入拍摄。

就连合作演员黄晓明也说:"媛媛姐在组里一直很坚强乐观,甚至于她都没有跟我们说过癌症的事情,永远笑着面对一切!"业内众多演员纷纷发文哀悼。

朱媛媛,是那种一出场就让人觉得"眼熟"的演员--温婉、内敛、清秀、接地气,她像我们生活中认识的某位姐姐,也像老街巷里出现的同事、亲戚。

在戏里,她灵活生动,在戏外,她低调过自己的生活,为无数人带来欢声笑语,。

所以她的离开,才格外让人感到心痛。

网上曝光的她在病房里的照片,虽然身形消瘦,但仍面含柔光,笑靥如花。如同讣告里所说:"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没有悲观消沉,而是坚定、自信地面对困难,并把对生活的热爱,用欢笑和温暖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小时候的朱媛媛,出生在青岛一个平凡的巷子--家里兄弟姐妹多,邻里十分热闹,大家经常围坐在巷口唠嗑。

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让朱媛媛在后期的表演情境中增加了很多"生活气"。

从小她就是人群中的开心果,她淘气、开朗、爱逗乐、爱唱歌跳舞。

原本她准备按照母亲安排的人生,当一个幼师,结婚生子,过平凡的生活。但她的艺术天赋被姨姨挖掘了出来,在姨姨的鼓励下,朱媛媛去了北京,参加了一个表演培训班。哪成想,一考成名。

那一年,她同时被三所艺术院校录取,最终,她选择了中央戏剧学院。

她是学校里的"段子手",和李乃文、唐旭、王千源等人成了"表演小分队",一到课余时间就编段子、演小品、讲笑话。

当年考官曾严肃地对她说:"你这口虎牙,不能整,整了你就不是你了。"可真正让她与众不同的不是牙齿,而是她从未丢掉的"热"和"真"。

她的老师在表演笔记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演员的心得要是热的,脑子是清醒的,对生活的姿态,要放得很低。"

朱媛媛记住了,也活出来了。

拍戏前,她能和你讲笑话讲到深夜;拍戏时,她又能收住所有"疯劲",把一个角色演得让人落泪。

那年,她才24岁,刚从中戏毕业,却被导演沈好放一眼相中,决定让她出演《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朱媛媛饰演的云芳,妆容简单,头发烫着卷儿,穿着普通的便宜衣裳。但就是这么一个市井女人,被她演得活灵活现、烟火扑面。

从小家境普通的她,对生活有种天生的共情能力。她知道生活不只有光鲜,还有拮据、忍让和琐碎。她把这些一股脑地揉进了云芳这个角色里,让观众看得眼热心酸。

起初,导演犹豫她能否撑得住婚后生活的厚重戏份,但后来,朱媛媛的表现让导演刮目相看,甚至评价"朱媛媛一站在院子里,晾衣绳上的水珠都像开始讲故事了"。

靠这个角色,朱媛媛一举夺得金鹰奖观众最喜爱女演员等多个奖项,也一夜间成了"国民媳妇"。

这是光荣,也是枷锁。

她说:"人家看你顺眼,就老给你婆妈的角色。但我想演点不一样的。"

所以她放慢节奏,一年两部戏,演古装、演知青、演官太太,甚至演宋庆龄。她不靠流量,也不追爆款,只做"会演戏"的朱媛媛。

拍《康熙微服私访记》时,她穿着江南女子的细纱旗袍,头戴珍珠耳坠,一颦一笑都透着书卷气。

有一场大夜戏,气温低得冻手冻脚,朱媛媛一晚上没戏,但却一点没歇着,整宿在片场讲段子,把剧组逗得前仰后合。

拍《浪漫的事》时,正值非典时期,在片场休息时朱媛媛就找来一身白大褂,提一桶水,走到哪里就往人身上洒一点水,笑着说:"来来来,消消毒,杀杀菌。" 缓解了演员们的压力,大家都笑成一团。

拍《家有九凤》时,她是七凤--一个被命运捉弄的下乡知青。只要她一出场,那委屈的表情直叫观众感到心酸。

拍第一场戏时是一个雪景戏,制作组正在装下雪机,正巧天上飘了一些小雪,导演杨亚洲就说先赶这波小雪开拍。

对于演员来说,开拍前为了进入角色情绪都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结果那场雪景戏,朱媛媛还没准备好就被导演叫了过来。她一入镜,就下意识松开了手里的包,眼泪瞬间就啪嗒啪嗒掉了下来,再加上下雪的背景,凄凉感扑面而来。

拍完这部戏后,导演杨亚洲向他人称赞朱媛媛时说:"朱媛媛这个演员不得了,你一旦给了她角色,她所有的表演都能给你往上翻,成倍地往上翻。"

倪萍也评价"这就是好演员的功力,一半是自己努力的,还有一半是天赋"。

也是在这年,她凭借七凤这个角色获得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喜爱的女演员奖。

后来,杨亚洲又邀请朱媛媛拍《八兄弟》,电视剧里有一个长镜头,全程大约34分钟之长,需要朱媛媛有平静、痛苦、震惊、克制和快乐等多种复杂情绪。

朱媛媛分析了每段的情绪,顺利消化掉剧本的内容,拍的过程中,有时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有时又泪中带笑。

一条全拍完后,她擦了擦眼泪,笑着对导演说:"老杨,行不行?行不行?不行的话,老杨你也别跟我客气,再来一遍,你别磨叽,咱可以再来一遍。"

她的开朗抚慰了导演心里的压力,就这样她又演了34分钟才顺利通过。

之后她又和宋丹丹一起合作电视剧《幸福请你等等我》。

朱媛媛私底下调皮地叫宋丹丹"大宋",两人在剧组就跟大学寝室似的,抛段子、聊八卦、互损不停。

宋丹丹曾说过:"这个圈子,像她这样真诚的人太少了。"

"人年纪越大,越难再深交朋友。我在这个年龄,能遇到朱媛媛,是一种幸运。"

她演宋庆龄时,导演规定她不能乱跑,"你演的是宋庆龄,是端庄典雅的夫人,你得安静。你镜头前再装,私下里疯疯癫癫也是会透出来的。"

那时正值酷暑,但戏中的场景却是冬天,在室外,她穿着棉袄,热得一身汗也不敢动,靠着一把椅子一坐就是大半天。

之后的几年,朱媛媛很少炒作,也没绯闻。她淡出屏幕的时候,不是没人找她,而是她觉得:"演员的事,是生活里找来的。你生活里没积累,哪有角色能演得出来?"

戏里,她是认真、敬业的,而走进生活中去,她又是温情、洒脱、开朗的朱媛媛。

提起朱媛媛的生活,有一个人始终绕不开,那就是朱媛媛的丈夫辛柏青。

在中戏时,朱媛媛落落大方,有灵气,爱笑,走到哪都自带光芒。而辛柏青是一个沉稳安静的男孩,总喜欢静静听她说话,满脸藏不住的笑意。

他送她的第一份"礼物",不是花,不是巧克力,而是他运动会上拿跳高冠军赢来的奖品--一袋洗衣粉和两块香皂,他假装是送给朱媛媛整个寝室的,其实只有她懂,那是他的告白。

那时候谈恋爱还不能太明目张胆。他们两人一起走在北京的南锣鼓巷、鼓楼、交道口、宽街,朱媛媛一路说个不停;辛柏青则笑着听,很少插话,却能记住她每一句喜好。

当时是刚在一起不久,老师担心影响学业,劝他们分手,朱媛媛听了,"咬牙同意"。可第二天,辛柏青就找上门来,悄声说:"算了,别听老师的了。"

毕业后,两人一起进入国家话剧院,也各自演戏、打拼。在很多人眼里,他们已经是夫妻一样的存在,彼此信赖、彼此熟悉。

面对采访时,她从不吝啬对丈夫的夸赞:"辛柏青是个宝,我不能轻易放过他。"

而辛柏青,也从未吝啬对妻子的情感表达:"我们能好,是因为有共同价值观。你不能总聊天气和堵车吧?你总得聊聊梦想、聊聊情怀。我们聊这些时,特别有共鸣。"

2008年,朱媛媛怀孕了,为了让朱媛媛一个人在家时不无聊,他还特地找来朱媛媛大学时的好友李乃文等,大家一起打扑克,他就在旁边切水果陪着朱媛媛。

女儿"本本"出生后,朱媛媛选择暂别舞台,把更多时间留给家庭。她说:"我觉得在她的一生当中就只有这一次成长,像个小树苗一样,一旦弄歪了就一路往歪了长,为了免去以后的麻烦,不如趁她是个小树苗的时候,我自己扒拉扒拉。"

"选择了就是选择了,我是本着我自己的心去做的。"

在女儿三年级到六年级的时候,因为学校宿舍楼重新装修,朱媛媛家离学校又特别远,于是她便带着女儿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小房子,房子很小,最多只能住朱媛媛一家三口。

每天下午三点多朱媛媛就去学校接女儿回家,在这之前她还得先去买菜,有的菜做的时间长还得提前准备。把女儿接回家后她又马不停蹄开始做饭,吃完饭督促女儿写作业,还要盯着女儿练琴。

那几年,国家话剧院外人来人往,而她仿佛隐身了。导演周小刚曾打趣她:"恭喜你啊,把演员拿钱最多的那几年扛过去了!"

朱媛媛却说:"没关系,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它对我来说是滋养。"

其实她不是没机会。"潜伏"这部剧原定男女主角就是朱媛媛和辛柏青。

剧本拿到手,她读了一遍,知道那是个能火的戏--但她刚怀孕,没有精力再拍戏,辛柏青也没有犹豫,陪着她一起把剧推了。

《潜伏》大火,记者问她是否后悔。她笑:"我们俩演也许还演不成现在的经典。"

后来在接受人物采访时她说:"我觉得不能把他人对我的表扬、评价来作为我生活的标准,我只想我自己要不要做,愿不愿意做。做了,就做最坏的打算,别人不认为你这个好,也不领你这个情,那你还要做,就做吧。人任劳就要任怨,千万不要委曲求全。"

朱媛媛的人生信条永远是--为自己而活,活得明亮,也活得真实。

朱媛媛其实一直不喜欢被夸演技。

有人称她"细节疯子",有人说她一站在镜头里,哪怕不说话,光是呼吸都在演戏。而她只是微微一笑,说:"这些动作不是设计的,是过日子的人自然而然会有的反应。"

在《我的姐姐》里,朱媛媛饰演传统又固执的姑妈--角色不讨喜,却让人忍不住想靠近。她一边讲着"大局为重"的道理,一边偷舔保温杯边缘残留的一滴咖啡;吃西瓜时,她先拿片瓜皮擦了擦刀,避免菜刀遗留切菜的味道,那一套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电影上映那阵,微博热搜一条接一条,观众感叹她把"一个惯于照顾他人而忽视自己的长辈"演活了。

她也借此表演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

而那时的她,其实已经确诊癌症。

2020年,她进组拍摄《送你一朵小红花》,演的是一位癌症少年的母亲。那个总是笑着为孩子加油、偷偷忍泪的妈妈。

她从没对外透露过自己的病情,也不想让同组演员知道。拍戏时,她总能把现场的气氛调节得很暖。

在一次为电影宣传的采访里,主持人问她:"如果生命最后只能做一件事,你会选择什么?"话音刚落,她的眼泪瞬间滑落。

她思考了一会回答"去寺庙",她说人在面对终极问题时,若精神足够强大,财富、角色、光环,都是身外物。

那时的她,已经把"死亡"这件事看得比很多人都通透。

朱媛媛始终在认真地活,也认真地演。

《造城者》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拍摄期间,她病情已进入晚期,却坚持不用替身。镜头里,她依旧气质沉静,台词节奏一如既往地准、稳、有温度。

前两天,朱媛媛离世的消息传出,网络上一片悼念。

许多观众翻出《送你一朵小红花》里的一个片段,那是她饰演的母亲对儿子说的一句台词,也是如今最适合送别她的一句话:

"我们都害怕失去,但面对这种害怕,最有力的反击就是,认真活好每一分钟,每一秒钟。"

她的角色,从不惊天动地,却都平凡朴实。在表演时,她用的是一种几乎快被当今荧幕遗忘的表演质感--真实。

这世上会演戏的人很多,但能演到你心里、留下你记忆的人不多。

朱媛媛,是那一个。

她离去时很安静,可她留下的作品、留下的故事,会在无数个银幕重放中,继续发光。

她用一生演好每一个角色,也过好了自己的人生。

愿媛媛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