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麟:俄乌战场暴露的无人机非对称威胁,中国怎么防?

2025-07-22 11:0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仲麟】

继6月1日乌克兰的"蛛网行动"之后,俄罗斯依旧屡遭乌克兰无人机袭击。据俄罗斯国防部消息,7月21日夜间,俄方击落了117架无人机,其中30架在莫斯科地区上空被击落。而在前一天,俄方击落的无人机数量为172架,其中30架在莫斯科地区。

现代战争中,无人机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这是一个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各国军事专家和战略家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以蛛网行动为例,这是乌克兰近年来少有的巨大胜利,其本质是利用自杀无人机进行非对称作战,在相对和平且没有戒备的后方进行袭击取得了巨大战果。而由于科技进步以及民用高科技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原本高精尖的设备变得唾手可得,而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执行成本极低、防范成本极高的非对称袭击的风险。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基于民用无人机的非对称干扰(破坏)了。

复盘"蛛网行动"

在讨论基于民用无人机技术开展的非对称袭击风险时,"蛛网行动"成为绕不开的案例。让我们感谢俄罗斯这位老师又生动地给我们"上了一课"。接下来就好好解剖下"蛛网行动"以及俄罗斯的应对表现。

奥列尼亚机场与别拉亚机场遭受了最严重的损失

在袭击行动取得全面成功之后,乌克兰安全局(SBU)就急忙跑出来公布大量行动细节。其使用的是乌克兰的OSA FPV无人机,一种非常典型的基于民用无人机技术的自杀式FPV。这些FPV无人机在乌克兰境内组装完成后,经由哈萨克斯坦偷运至俄罗斯境内,最终抵达由位于车里雅宾斯克的SBU合作人员、乌克兰人阿尔乔姆·季莫菲耶夫租借的仓库。

这些无人机装载在伪装过的集装箱活动板屋顶部的隐藏夹层内。一个伪装集装箱板屋夹层可放置至少27架FPV。行动启动时,打开集装箱板屋顶层的盖板以放飞无人机。不知情的司机驾驶卡车抵达指定地点后,远程打开卡车上板屋顶部的盖板,启动无人机对俄空军基地进行袭击。可以说,"蛛网行动"的成功离不开对民间物流体系的利用。而无人机的操控更是利用了俄罗斯后方城市的移动LTE网络,以此作为控制链路操作FPV选择目标进行精准袭击,最终取得了至少击毁13架俄军战略轰炸机的战果。

无人机装载伪装移动板房的顶部隐蔽夹层内

"蛛网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令俄罗斯遭受严重的战略挫折,不仅造成重大军事损失,也对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形成一定动摇。虽然是无人机袭击,但其本质是一起敌特渗透破坏事件,只不过传统的敌特破坏是使用炸药,而乌克兰SBU使用的是无人机作为破坏手段。

也因此,这一事件凸显了俄方在情报预警与人员监控方面的严重失职。"蛛网行动"的俄境内行动主要负责人阿尔乔姆长期发表亲乌言论却未被察觉,暴露俄情报机关的内部监控漏洞。此外,大量乌方无人机通过哈萨克斯坦陆路边境秘密渗入俄境内,俄海关未能有效识别、拦截这些隐蔽运输的敏感物资,显示出其边境管控存在严重漏洞。

俄政府在社会治安预警方面反应迟钝,未向公众及时通报潜在威胁,基层民众缺乏反间谍意识,对可疑情况没有足够的警惕性,也未能及时上报有关部门。例如被雇佣驾驶藏有FPV卡车的俄罗斯司机,在接到有如此奇怪的要求(指示在特定地点停下)且终点是军用机场的运输任务时没有足够的警惕,未能察觉异常,反而按照指令行事、间接成为帮凶。

运输"特洛伊木马"板房的卡车

更严重的是,俄军后方机场的安全意识薄弱导致了损失异常惨重。在袭击中毫无防备、遭到重创的俄军机场都是远离前线的后方机场(摩尔曼斯克的奥列尼亚、伊尔库茨克的别拉亚),其防空措施仍以应对固定翼无人机为主,完全忽视了小型FPV无人机的威胁,仅配置有"铠甲-S1"之类针对巡航导弹或者固定翼无人机的传统防空系统,没有部署如大功率干扰器之类的反多轴无人机设备。最终导致机场缺乏相应的拦截训练和专用装备,面对攻击束手无策,让乌克兰FPV无人机能畅通无阻、大开杀戒。

相比之下,同样遭遇袭击、地理位置更靠近俄乌前线的佳吉列沃机场(位于梁赞州)受到的损失就明显更小,且有拦截成功的迹象,推测是成功使用了反无人机干扰器进行反制。可见,战备水平较高的机场就能一定程度上防范此类非对称袭击,人的因素始终是最重要的。

此外,俄境内SIM卡实名制管理松散,被乌方轻易利用俄本地SIM卡与4G网络进行无人机控制。对于乌克兰利用俄罗斯移动LTE网络实现无人机控制这件事,俄罗斯也不是没有应对手段。前方机场早有应对措施,将周边4G LTE网络速度限制在几十KB的水平,无法用于无人机远程图像传输与遥控。但后方机场却轻敌大意,未采取有效管控措施,最终为攻击创造了便利条件。

可以说,"蛛网行动"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俄罗斯在情报、边境管理、社会动员、防空设施建设和通信管控等多个环节全面失守。哪怕乌克兰不使用无人机而是其他破坏手段(如"蛛网行动"前对俄罗斯境内铁路线的破坏)也能获得成功,只不过无人机袭击极大地放大了破坏效果。

新时代无人机非对称威胁

俄乌冲突离我们很远但又很近。俄乌双方使用的FPV自杀无人机其核心部件绝大部分来自于中国,而大疆的无人机对于俄乌前线双方极为重要。三年来,俄乌战场巨大的无人机需求也催生了国内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在产品高速迭代之余,让这些基于民用技术的产品变得白菜化与唾手可得。无人机在俄乌战场是战争利器,而在中国则是广受青少年喜爱的科技产品。但是,近几年来无人机给社会正常运作也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无人机"黑飞"了。

在限制区/禁区内未授权的无人机飞行被称为"黑飞",而受影响最为严重的莫过于民用机场了。在2024年9月,天津滨海机场连续两天遭遇无人机"黑飞"骚扰,机场一度关闭,上百班航班受到影响、不少航班被取消,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更有甚者通过操控无人机在飞机降落航线上"黑飞"拍摄,距离降落飞机很近,险象环生。

"黑飞"无人机在航线上拍摄降落中的客机,距离仅有百余米

而除了民用机场之外,一些军用机场与保密设施也饱受"黑飞"骚扰之苦。如果说民用机场在商用无人机的电子围栏禁区范围之内尚有一定保护,那么一些高度保密的设施可不会出现在电子围栏地图之上,毕竟荒郊野岭中出现一块禁飞区的牌子多少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无人机能侵入涉密设施并进行拍摄,如果这些涉密设施毫无防备且没有反无人机对抗措施,那真就是"如入无人之境"。在和平时期这样的事故或许只会导致相关管理人员挨批,但如若发生在战争时期,那指不定就成为第二个"蛛网行动"了。

无人机飞进入某军用机场并拍摄后发抖音,无人机飞手宣称:地图上也没设禁区啊?

电子围栏本质是一种"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措施,哪怕设置了电子围栏的商业无人机照样可以通过破解、刷固件等手段来解除限制。而对于使用开源飞控的自组装无人机,电子围栏更是相当于不存在。它们与俄乌战场使用的FPV自杀无人机唯一的区别,或许就是有没有安装火工品与引信了。

一台民用无人机的所有部件都可以在电商平台上轻松买到,而只要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并且肯研究,通过购买散件组装出一架俄乌冲突使用的同款FPV无人机的难度,并不比组装一辆遥控车难多少。如果实在是"手残",还可以直接购买商家制作完成的成品,到手就能飞。而这些自组/代组装的无人机不受任何飞行监管平台管理。

在和平时期,无人机最大的威胁可能也就是"黑飞",但如果面对战争或者有政治目的的袭击中呢?那威胁一下子就大了起来。我们习惯的现代生活建立在庞大的基础设施之上,水、电、燃气、通讯、网络,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它们。但这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往往属于民用设施,不会如军用设施那样严密设防,而无人机带来的非对称手段无疑让它们成为了最好的目标。不难想象,如果露天的变电站设备被装有火工品的无人机破坏,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以及造成多大的恐慌。更不用说对化工厂、石化厂的关键节点进行袭击引发的重大事故所能带来的巨大影响了。俄罗斯已经面对这些威胁,而我们在未来也不可避免的会面对这些问题。

与处于战争状态的俄罗斯相比,我国境内的火工品管制无比严格,想要获得军用级火工品作为无人机的战斗部有着极大的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对有着一定化学基础的人来说,制造一个无人机可挂载的2公斤以内的铝热剂弹头也并不是难事,这同样可以对重要设备、器材进行破坏。甚至连挂载实心金属载荷、对刚起飞的民航客机发动机进行撞击,都能造成极为严重的事故以及产生巨大的恐慌效应,对社会正常运作造成严重影响。

而我们之所以尚未遇到这样的袭击,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并不处于战争状态,另一方面是相关部门在源头上消灭了很多威胁。在我看来,能有这样的结果,也有一定的幸运因素在内。

该如何应对无人机非对称袭击

假如有一天我们处于俄罗斯的境地,或者面对着敌对势力在境内搞破坏的威胁,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基于无人机的非对称袭击手段呢?我们可以从俄罗斯的失败案例中吸取一部分教训。

任何防范措施离不开人防与技防两方面,其中人防是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线。任何非对称袭击的策划都离不开人、执行也离不开人,只要人在社会层面活动就会留下蛛丝马迹。因此,情报及预防是最为重要的,对相关情报的获取、敏感物品的购买与流动、对可疑人员的排查与对关键设施周围可疑活动的关注,永远都是最为有效的防范手段。

建国初期的反特历史告诉我们,发动人民群众才是最彻底、最广泛、最有效的防范策略。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们依然应当积极调动群众的反特意识,推动全民参与反特斗争。通过社会宣传、案例教育和奖励举报等多种措施,鼓励公众及时发现并报告可疑的无人机活动和异常人员流动,利用好基层网络,及早识别异常。

在技术层面,首先得从源头上严格管控无人机所需的关键部件与敏感技术,在供给侧严加监管,堵住无人机技术被恶意利用的源头漏洞。

在关键设施或重点防护区域可以设置RF射频探测、声学阵列、小型相控阵雷达、光电摄像头所组成的综合无人机探测系统,及时发现可疑无人机动向并发出预警。军事设施自然可以配置对无人机进行硬杀伤的反无人机设备,珠海航展上已经展出了大量的反无人机方案及装备,只要充足配备即可,毕竟我们不像俄罗斯那样窘迫。

飓风-3000高功率微波武器系统。

而民用设施面对的反无人机压力则相对没那么大,在无人机上的4G模块、光纤组件等抗常规干扰措施普及的当下,软杀伤的效果已然无法满足需求,硬杀伤手段是必须要准备的。射弹类或高能激光等反无人机手段或许有些牛刀杀鸡,但捕网枪或者反无人机无人机显然更适合在民用场景下发挥作用。这类设备成本相对较低,操作便捷且不易产生附带伤害,特别适合在城市环境或机场周围这种人流密集的敏感区域进行使用。

无人机虽小,但是在铺天盖地的巨网面前,最终只能成为蛛网上的一只小虫。而这张绵密而又巨大的防护网,需要所有人一起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