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关于韩国总统李在明是否会参加中国93阅兵的消息,在外界引发了不少关注。事情的起因,是有韩国媒体透露,中国方面已经正式向李在明发出了邀请。然而,韩国政府的回应却让不少人感到意外--既没有明确说来,也没有直接拒绝,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需要考虑的事情有很多。"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次常见的外交推辞,但细想之下,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
毕竟,在李在明竞选总统时,曾明确表示修复与中国的关系将是他的重要外交方向之一。如今,这样一个原本看似修复关系的好机会摆在眼前,李在明政府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积极,反而用模糊态度把问题晾在了一边。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其实并不难猜。
事情的真相,在韩国新任外交部长提名人的一番表态里,已经隐隐露了出来。这位外长候选人说得很清楚:韩国将继续高度重视与美国的关系,深化韩美同盟,同时也会积极推动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尽早在日本举行。这番话,其实透露出了韩国政府的两点考量。
第一,韩国现在已经离不开美国了。
不管是军事安全,还是政治格局,美国都牢牢把控着韩国的"命脉"。驻韩美军是韩国所谓"安全"的保障,而美国掌控的舆论、金融,甚至检察系统,都能左右韩国政坛的风向。李在明本人,就曾在检方"刀口"下吃过不少苦头。他当然明白,若贸然与中国走得太近,惹得美国不快,轻则外交吃瘪,重则国内风波不断,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到他的政治生命。所以,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他不得不小心翼翼,步步为营。
第二,韩国虽然没有完全关上与中国接触的大门,但这次却提出了个前提:中韩要见面,最好把日本也带上,搞个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这背后的算盘,其实也不难理解。中日韩三国会面,与中韩单独会晤不同。美国若听说中韩单独谈得火热,肯定要多想,但如果日本也在场,那就等于多了层"监督",彼此掣肘,美国心里也能稍安些。说白了,这是李在明在顾及美国情绪的前提下,寻找的一条相对稳妥的路子。
从这点看,李在明的外交风格确实与他的"务实派"标签相符。他不排斥与日本交流,即便日韩之间有历史积怨,现实利益面前,他也能暂时放下成见。更何况,中日韩三国如果能在经济合作上进一步突破,特别是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这对韩国经济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与其单靠中韩双边合作,远不如拉上日本,一起把这块"蛋糕"做大。这样一来,不仅能避开美国的大棒威胁,又能吃到实实在在的经济红利,何乐而不为?
所以说,李在明这一手"拉着日本见中国",表面看是外交平衡,实则心思细腻--既要安抚美国,又想借力中日韩机制谋利。这种手法,说它老练也好,说它现实也罢,总之是典型的韩国式生存之道:在大国夹缝里,左右逢源求自保。
与此同时,李在明政府还有另一场"邀请函外交"在进行。据说,他们已经向俄罗斯总统普京、前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及中国领导人递出了请帖,邀请他们共同出席将在韩国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外界不免要问,李在明为什么要搞这一出?其实道理也很简单,这事对他来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如果这些大国领导人真的愿意来,那韩国作为东道主,不仅面子上光鲜,李在明也能借此机会向国内展示自己的外交手腕:你看,连中美俄都能请来,我这政府能量大吧?这对稳固他的执政地位、提升民意支持率,无疑是个大加分项。哪怕真有人不来,影响也不大。毕竟,韩国按规矩发了邀请,该尽的礼数都尽到了,没谁能说他们做错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李在明不敢也不能不发这份请帖。中美俄日本身就是APEC成员,作为主办国,韩国若是借东道主身份,单方面剥夺其他成员国正当的参会权,那性质就太恶劣了。那不仅仅是外交风波,更是对国际规则的公然践踏。
看看加拿大,办七国集团(G7)峰会时,再不喜欢印度,也得硬着头皮发邀请。为什么?因为规矩不能坏,恶名不能背。唯一敢不发邀请的,恐怕也只有乌克兰了。它办所谓"和平峰会",就是死活不给俄罗斯发帖,但这种行为争议极大,已经被国际舆论批评为破坏对话基础、缺乏包容性。
李在明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既要办成这次峰会,又要保住韩国的国际形象,所以请帖一个都不能少。
其实,向俄罗斯递出邀请,还有另一层用意。当前韩朝关系冰封已久,南北对话几乎停摆。但俄朝关系却正处蜜月期,普京甚至通过外长拉夫罗夫,专门给朝鲜领导人带了口信,表达希望与其直接联系的意愿。如果李在明能把普京请到韩国,哪怕普京本人没来,只要俄罗斯表态支持半岛对话,这对缓和韩朝关系、为局势降温,都是个不错的突破口。韩国一贯希望借助外力缓和南北矛盾,拉上俄罗斯这个"关键玩家",自然符合李在明的政治算盘。
总的来看,李在明的这些动作,其实都绕不开一个"算"字。他不是对中国疏远,而是不得不权衡;不是对美国俯首,而是避险求稳;不是对日本亲近,而是务实谋利;不是对俄罗斯青睐,而是借势而为。这背后既有身不由己的无奈,也有深思熟虑的盘算。身处大国夹缝的韩国,总得想办法在风浪中稳住船身,李在明不过是选择了他认为更稳妥的那条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