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夏天,郑州融创城的工地上响起一挂鞭炮,90后夫妻晓琴橙橙举着手机直播,晓琴镜头里的挺着孕肚,眼里闪着光:终于封顶了,我们有家了!谁能想到,这声庆祝竟成了他们在这座城市最后的体面。
这对从大专一路专升本的郑漂,小琴月薪3000,橙橙下班后跑滴滴送外卖,硬生生攒下45万首付。2021年11月,他们买下98平的房子,贷款102万,30年每月还贷6293元,这占了两人总收入的70%。
顿顿吃豆腐都愿意,只要看着房子一层层盖起来,日子就有盼头。晓琴当时的话,戳中了无数奋斗中的年轻人。
可命运开了残酷的玩笑:疫情导致晓琴降薪到2000元,融创暴雷让工地停工,房贷却一分没少。
2023年,他们去售楼部讨要开发商承诺的2万返现,却遭到殴打,手机被抢,车胎被扎。
最终,为了刚出生女儿的安全,这对曾渴望万家灯火有一盏为我而亮的夫妻,收拾行李回了老家,只留下一句无奈的叹息:本来想着一直搁郑州安家呢。
不是不努力,是时代给的剧本太残酷。
晓琴橙橙的遭遇,只是5000万个高位接盘家庭的缩影。
数据显示,2020-2022年这三年,刚好是房价历史最高点,也是成交最密集的时段,这期间上车的家庭,基本都亏掉了首付,房产财富归零。
而这群人中,绝大多数是80后到95前的年轻人。
85后的小楠就是典型。
2019年,她掏空自己5年积蓄,再加上母亲的50万养老金,花105万在东部沿海城市买了套学区房。当时觉得买房不可能错,既能攒钱又能保值,总比我妈把钱拿去买保健品强。
可短短四年,这套房挂牌55万都无人问津,而她的贷款还剩44万,首付和利息全打了水漂。
为了在北京买房,她只能头拱地挣钱,欠了亲戚朋友100万,用石墨文档列满了债主名单。
更扎心的是95后小罗。
2018年创业成功的他,在广州以640万总价高杠杆买房,首付200万,贷款440万。
因为年龄小、征信记录浅,他的贷款利率被上浮到6.45%,每月还贷2.6万,其中2.15万都是利息。2021年房价短暂冲高时他还暗自庆幸,可如今同小区房价跌回5万/平,他的资产缩水近200万,成了实实在在的负翁。
我们拼尽全力,却成了时代的接盘侠。
8090后的买房史,就是一部充满错位的奋斗史。
他们成长在买房即增值的舆论环境里,看着70后靠房产积累财富,听着成家必先买房的社会共识,把买房当成人生的必答题。
为了这道题,他们付出了全部:80初的朋友拼命工作攒首付,房贷压力大到不敢恋爱,等收入提高了,却发现房子成了负资产,婚恋市场直接被发好人卡;
平湖的发小在杭州和平湖各有一套房,想卖掉平湖的补杭州房贷,却发现步梯顶楼的房子老人爬不动、年轻人看不上,根本无人问津;北京的Era和爱人2022年买下315万的老破小,一年后怀孕想换房,却发现房价跌了115万,不卖怕成负资产,卖了又不够换大房的钱。
最让人无奈的是,他们的努力刚好撞上了时代的转折。
2016-2021年房地产泡沫最疯狂时,他们正值婚育年龄,刚需压力让他们不得不上车;2021年房价全面下跌后,他们又要面对工资降、行业卷、房贷重的多重打击。
数据不会骗人,房价普遍跌回2016年水平,2017年起买房的 1.3亿户家庭中,首次置业的8090后几乎全在亏损。
不是我们做错了,只是运气差了点。
网上有人说晓琴橙橙夫妻贪婪才做房奴,认知配得上苦难,说 8090后活该高位接盘。可他们做错了什么?不过是想在工作的城市扎根,想给家人一个安稳的家,想通过努力实现最朴素的安居梦想。
晓琴7岁还没户口,跟着父母流浪,亮亮只想给她一个不用漂泊的家;小楠想把母亲的养老金换成实在的资产,怕老人被骗;小罗想在广州拥有自己的婚房,相信靠奋斗能还上房贷。
他们都是靠双手打拼的普通人,省吃俭用,加班加点,把所有希望寄托在房产上,却没料到自己会成为房价下跌周期里最脆弱的一群人。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那些亏掉的首付,是父母半生的积蓄;那些沉重的房贷,是年轻人未来几十年的枷锁;那些被迫离开的城市,是曾经满怀憧憬的青春。
8090后不是不努力,只是他们的努力,刚好遇上了房地产的寒冬。
愿每个拼尽全力的年轻人,都能被时代温柔以待。至少,别让他们的努力,最终只换来一套缩水的房子和一身还不完的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