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结束了对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的中东之行。返程的"空军一号"上,他难掩得意之色,向记者展示了一沓厚厚的协议文件:"这三个国家原本要倒向中国,但现在,他们属于美国!"13日,特朗普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签署了一份价值142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涵盖防空系统、太空能力建设等领域,创下美国军售史单笔最高纪录。
沙特还承诺未来十年对美投资或扩大至1万亿美元,涉及能源、人工智能(AI)、半导体等战略产业。次日,卡塔尔与阿联酋的"比拼式加码"更令人咋舌:卡塔尔抛出2430亿美元订单,包括采购210架波音客机及MQ-9B无人机;阿联酋则承诺十年内投资1.4万亿美元,覆盖能源转型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特朗普将此行比作"商业外交的巅峰时刻"。他特意带上特斯拉CEO马斯克、英伟达CEO黄仁勋等科技巨头高管,组成"商务天团"。沙特主权基金与美企达成多项合作。
据悉,特斯拉将在沙特建超级工厂,英伟达获数十万颗智能芯片订单,OpenAI则参与未来之城的智能管理系统开发。"这些协议将确保美国在未来50年主导全球科技和能源市场。"特朗普在推特上写道。很明显,特朗普此次中东之行,目的就在于"挖角"中国。过去十年,中国与海湾国家关系快速升温:沙特是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中沙合资的延布炼油厂年产能达2000万吨;华为5G网络覆盖海湾多国;卡塔尔世界杯场馆、阿联酋哈利法港扩建等标志性项目均有中企参与。但特朗普试图用"美元外交"扭转局面,他宣称:"拜登让中国抢走了我们的盟友,而我赢回了他们。"
然而,美国战略界的质疑声不断。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安德烈亚斯·克里格指出,海湾国家"经济靠美国、安全靠中国"的平衡策略并未改变,沙特仍从中国购买无人机,阿联酋也未放弃与中国合作的5G项目。得州莱斯大学专家乌尔里希森更直言:"海湾国家不会完全疏远中国,他们只是在美国的支票簿上多签了几个名字。"
而值得一提的是,中东之行看似收官之际,特朗普突然释放访华信号:"我愿意去中国,中美关系至关重要。"这一表态与其此前对华强硬姿态形成微妙反差。分析认为,特朗普的访华意图暗藏三重算计:尽管中东协议金额惊人,但加沙战火未熄、通胀高企等问题仍困扰其支持率。
若能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可塑造"全球带货王"形象;美方近期逼迫菲律宾、越南等中国周边国家"选边站",但收效甚微。特朗普或想借访华施压,换取中方在科技、南海等问题上的让步;美国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需要"高光外交时刻"充实竞选纲领,而中美领导人会晤无疑是最具话题性的场景。可以说,特朗普若能访华,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自己加分,毕竟拜登在任期内从来没有访问过中国,
面对特朗普的"挖角"与"喊话",中国的回应举重若轻。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东国家有权自主选择合作伙伴。中国始终是互利共赢的倡导者,而非零和博弈的参与者。"与此同时,中国与伊朗签署25年全面合作协议,与阿曼共建产业园区,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