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这段文字出自宋代著作《梦粱录》,短短一段话,将除夕习俗描绘得是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关于大年除夕的讲究,由来已久。这些由老祖宗们代代传承下来的年俗,也是中国年味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除夕的年俗,民间还有句老话道,"除夕三不灭,来年财不空"。很多年轻的晚辈,并不知道这句话背后指的是哪些老规矩,那就借这篇文章,来跟大家逐一说说,老传统别丢,为兔年接好运。
"除夕三不灭",指的是啥?
"除夕三不灭,来年财不空",这句老人常说的俗语,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说的是大年除夕,有3样东西是万万不可以"灭"掉的,这样来年财富才不会一场空。那这"三不灭",具体指的啥呢?
一不灭"灯"
每逢除夕,家中的电灯总是彻夜亮着,在问过家中长辈后,我才知道除夕不灭灯的习俗叫"照灯岁"。古时候还没有电灯,古人会点上蜡烛或煤油灯,保持整个晚上都不灭灯。如今有了电灯,到了除夕夜,人们会在家中每个房间里打开电灯,直到天亮才关掉。
除夕不灭灯的习俗,源自中国古代神话里有关"年"的传说。相传有种叫"年"的凶猛怪兽,每到除夕,就会出来伤人,但它有个软肋,就是怕火光、爆竹声和红色,于是就有了除夕点灯、放爆竹、贴年红的讲究。
因此,"除夕三不灭"中的"一不灭",指的就是除夕不要灭灯,除夕晚上要保持灯火通宵不灭。民间老传统认为,除夕不灭灯,有驱灾辟邪的寓意,还象征照过之后,来年家中会财福满堂。
二不灭"香"
宗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经常说的祖宗十八代,就是在表示宗族的昌盛,也是在强调宗族文化。每逢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人都会举办祭祖仪式,来祭拜祖先,缅怀先人。
在祭祖的时候,会由家中长辈带头,烧香跪拜。一般会烧三炷香,第一柱香敬天,第二柱香敬地,第三柱香敬祖先,这是自商周时期起就有的祭祀习俗。敬天地,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敬祖先,是祈求祖先保佑,日子平安顺遂。
在烧香祭祖的时候,不能自己将香吹灭,而是要等待它自然熄灭。老传统里认为,用嘴吹灭香,是对天地和祖先不敬的行为,并且香燃烧的时间越长,象征福寿更绵长。
因此,"除夕三不灭"中的"二不灭",指的就是除夕祭祖,不要将香吹灭。人们认为,香燃烧的时间,代表了香火延续的代数,因此要让其尽量燃烧长一些时间,寓意香火不断。
三不灭"柴"
古时候,皇帝在除夕会命人在宫殿里点上一堆柴火祭天,祈福太平盛世,这个仪式也被称作"燃庭燎"。寻常百姓也会在除夕夜点上一堆柴火,全家人围坐在火堆前烤火,一来可以驱寒保暖,二来有赶走怪兽"年"的寓意,象征驱走晦气。
点柴火的时候,柴谐音"财",还有财富的寓意。因此人们在点燃柴火后,不会人为将它熄灭,而是待其燃烧殆尽后自行熄灭,象征财源不断。如今,在我国农村一些地区,依旧有除夕夜烧柴火的习俗。
因此,"除夕三不灭"中的"三不灭",指的就是除夕夜点柴火时,不要自行熄灭,尽量让其一直自然燃烧着,当然旁边也要有人守着。这个习俗的背后,还有将坏运气驱走、为新年接好运的意思。
这么一解释,相信大家就能弄懂,"除夕三不灭,来年财不空"这句俗语背后的含义了,指的是除夕不要灭"灯"、不要灭"香"、不要"灭"柴,这样新的一年,就会财运亨通,兔年越过越红火。这些年俗,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年味的重要来源,若有条件,不妨多几分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