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会出现“米荒”?政府甩锅外国游客,真实原因曝光,日本民众恐慌或将进一步持续!

2024-09-09 09:20  百家号

进入9月,日本的大米短缺难题丝毫没有缓解的迹象。日本总务省新近公布的7月份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显示,米类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17.2%,为20年来最大涨幅,主要大米价格创下了11年来的最高水平。目前,日本全国各地超市不仅大米供货量开始严重不足,价格也一天高过一天,"米荒"有继续升级的征兆。

大米是日本餐桌上常见的主食,然而今年夏天,日本大米供应却出现短缺,日本媒体称之为"令和大米骚动"。日本官方给出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2023年天气酷热,稻穗普遍生长得不好,导致大米产量、质量均受到较大影响。第二,新冠疫情后,民众外出就餐需求复苏,加上受日元贬值刺激,外国赴日游客数量激增,导致大米用量大幅增加。第三,地震灾害预警加剧了民众的恐慌情绪,使得各界对缺米的担忧迅速演变成"抢米潮"。

无论是夏季酷暑论、游客"吃光"论还是灾害囤货论,都只是诱发米荒的短期因素,真正导致日本大米短缺的根本原因还是政策导向。

固执的日本政府

日本大米短缺的"预警"早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2023年的酷暑导致大米收成不佳,直接造成市场供应量持续减少。今年3月起,超市里5公斤包装的大米价格已达1700~1800日元(约合人民币83~88元),但之后每个月都会上涨10%到15%,8月份涨到了3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47元)以上。

眼下,日本个别超市虽有少量大米存货,但每个家庭限购一袋。有的超市本来应该摆放大米的货架基本空了,黄色告示牌上写着"因收成不好,进货状态不稳定"而暂时无货。原本预计今年大米的消费量会出现下滑,但是日元贬值后到日本旅游的外国游客激增以及疫情后日本民众"外食"习惯的回归改变了日本农林水产省的预期。

日本政府宣称"大米缺货的原因是被激增的外国游客吃光",令人啼笑皆非。首先,以大米为主食的游客主要来自中、韩等亚洲国家,比例本就不高;其次,依据日本农林省数据,今年游客吃掉的大米只占年产量的0.7%左右。这套说辞根本立不住脚,只是政府的"转移矛盾大法"。

比较实际的原因是,目前日本正处于"新旧粮"交替的季节。一般新米在9月后上市,而8月的地震、台风等几次天灾直接导致"新旧粮"接棒失败。农田受损严重,国内居民过度囤粮。

迄今为止,日本政府主管部门在对"米荒"的应急处置上仍固执己见。8月26日,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呼吁日本政府投放政府储备大米,称"没必要让大米在仓库里沉睡"。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坂本哲志表示"这可能会影响大米的供需和价格","储备大米的释放应该在出现严重歉收、连续两年歉收等产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进行",直接否决了这一呼吁。9月2日,吉村洋文再次呼吁,再遭拒绝。坂本哲志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米供应紧张状况将会逐渐缓解。有评论指出,日本上一次出现"米荒"是在1993年,当时受极端恶劣天气影响,日本大米严重歉收、产量骤减,最后从海外进口了259万吨大米救急。而导致当下"无米下锅"的状况在日本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正是这种缺乏危机感的固执己见。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