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方:如果歼10C不手下留情 击落的不止6架

2025-05-09 13:44  头条

5月7日凌晨,印度不讲武德,打着"清扫恐怖主义"的名义,直接对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控制的地区,来了一波轰炸,随后巴方紧急派遣战机升空对峙,双方进行了一波激烈的空战。

据巴基斯坦官方事后披露,印度此次出动了约75至80架战斗机,其中包括法制"阵风"、俄制苏-30MKI和米格-29等主力机型,然而,这场看似印度稳赢的军事行动,最终却以意外收场。

紧张情绪持续这么多天了,看得出来巴基斯坦方面早就做好了备战,反应很迅速,紧急派出新列装的中国制造歼-10C战斗机迎战。

根据巴副总理兼外长伊沙克·达尔在议会中的通报,空战过程中,巴方飞行员成功击落至少5架印度战机,具体包括3架"阵风"、1架苏-30MKI和1架米格-29,此外还有2架印度无人机被击毁。

值得注意的是,巴方特别强调己方未损失任何一架战机,并称当时本有机会击落更多印度军机,但出于避免局势升级的考虑,主动放弃扩大战果,这一说法引发外界广泛关注,尤其是关于中国制装备的实际作战能力。

印度方面对此次失利保持沉默,既未公开反驳巴方战报,也未公布己方战损数据,这与以往两国冲突后双方激烈争论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有分析认为,印度此次罕见低调可能与实际损失超出预期有关。

根据现场流出的残骸照片,印度空军不仅损失了多架先进战机,其配备的法制"米卡"空空导弹残片也被发现,而巴基斯坦方面则有疑似霹雳-15导弹部件的图像在网络流传。

这场空战的技术细节引发军事专家热议,巴基斯坦装备的ZDK-03预警机被证实在此次行动中发挥关键作用,该预警机配合地面雷达系统,提前锁定了印度机群的动向,相比之下,印度战机在尚未发现对手的情况下就遭到攻击。

歼-10C配备的霹雳-15空空导弹射程优势成为焦点,尽管具体参数存在争议--有说法称其有效射程在150至200公里,也有消息称可达300公里,但普遍认为远超印度现役导弹的打击范围,实战表现似乎验证了该导弹的远程威慑力。

冲突结果对地区军力平衡产生微妙影响,印度此前耗资88亿美元采购36架"阵风"战斗机,本意是应对五代机威胁,却在与四代半战机歼-10C的对抗中落于下风。

法国达索公司尚未对此发表评论,但已有国际观察家开始重新评估该型战机的实际作战效能。

巴基斯坦则通过此战验证了其近年军事改革的成效,特别是引进中国先进装备与自主预警体系的整合能力。

地面战场同样出现戏剧性变化,在空战进行的同时,巴基斯坦媒体曝光印度陆军某边防哨所在遭遇炮击后升起白旗投降的画面。

另有消息称,印军第十二旅指挥部遭精确打击后被彻底摧毁,这些消息虽未得到印度官方证实,但已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印度国内舆论对军方表现普遍不满,反对党要求政府就军事行动失利作出解释。

国际社会对此反应不一,美国此前明确禁止巴基斯坦在冲突中使用美制F-16战机,试图通过武器限制影响战局走向,但中国制造装备的出色表现打破了这种预期。

中东多国军事观察员对歼-10C的实战数据表现出浓厚兴趣,这可能影响未来军贸市场的格局。俄罗斯作为印度传统武器供应国,尚未就苏霍伊战机被击落事件作出正式回应。

此次冲突暴露出印巴军事现代化的不同路径,印度长期依赖高价进口装备,但在体系化作战能力建设上存在明显短板。

巴基斯坦通过选择性引进和技术合作,逐步构建起适配自身需求的防御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中国制造四代半战机首次在实战中对抗西方三代半战机并取得明确战果,对于全球军备发展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前双方均未表现出扩大冲突的意图,分析人士指出,印度可能暂时收敛边境挑衅行为,转而加速推进国产光辉战机的改进计划。

巴基斯坦则可能借势推进枭龙Block3战机的部署,同时深化与中国在预警系统和电子战领域的合作。

克什米尔地区的紧张局势虽暂时缓和,但引发此次冲突的深层矛盾仍未解决,未来擦枪走火的风险依然存在。

截至发稿时,印度外交部仍未就空战细节作出正式回应。部分印度军事论坛流传着"机械故障导致坠毁"的说法,但缺乏证据支持。

联合国安理会已呼吁双方保持克制,避免采取任何可能升级紧张局势的行动。这场持续不到24小时的冲突,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或将持续影响南亚地缘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