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段"师徒关系",刀郎的版权公司和巡演主办方曾经发表过声明回应争议,其中同样提到了"双方友好解约"和版权歌曲的授权期限等。但在粉丝滤镜下,这些回应成了"刀神"体面、大义、心软的表现。
在这场"造神"闹剧中,不明真相的粉丝振臂欢呼,路人对刀郎的态度从去年回归时的"真香"逐渐转变为"过度营销"的质疑。"造神"是一种陷阱,往往下一步就是"毁神"。
喧嚣之外,刀郎本人做了什么?去年年底,他宣布停更社交平台,称还有两三张专辑计划,需要大量时间去做田野工作;今年开启演唱会以来,刀郎在台上除了唱歌,其他所有表达几乎都关于音乐和创作。面对狂热的粉丝,也只是发表了一则"倡议书",引导歌迷遵守秩序而已。
如果将视线回归到刀郎和作品本身,会发现他其实跟20多年前一样,还是那个脚踏实地,热衷采风创作的音乐人。创作前期,除了那些爱恋"神曲",刀郎一直在西北地区汲取民族音乐的养分,采样了不少当地的民歌小调,《西海情歌》《喀什噶尔胡杨》《沙枣花儿香》等歌曲既有民族乐器的节奏,也有民间故事的印记。
可以说,采风一直是刀郎贯彻的创作法则,民歌一直是刀郎的灵感来源。这种创作习惯也延续到了他淡出大众视野的那段日子,《弹词话本》采风于苏州的传统曲艺弹词,包含《罗刹海市》的《山歌寥哉》应用了全国各地11种民间歌调。
无论是早期作品,还是最新专辑,其实都能够看出刀郎的志趣--从土地来,到民间去,将民歌唱出新调。
这样的刀郎,人们的视线不该只盯着那些绯闻轶事。对于粉来说,更应该热爱真实的刀郎,而不是"信奉"想象中的"刀神"。毕竟,能20多年保持个性不变,踏实做音乐的歌手不多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