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旨意背后是张之洞等大臣的精心谋划,他们知道慈禧心意已决,只能在细节上稍作调整。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慈禧靠在枕上,脸色开始变得灰暗。
她强撑着精神,口述了第三道也是最重要的懿旨:所有军国政事由摄政王载沣裁定,但必须"秉承予之训示"。
这句话的玄机在于,她至死都不愿真正放权。
到了傍晚,慈禧的呼吸变得急促,太医们跪在殿外,知道大限将至。
新命令此时匆匆发出,表面上是规范摄政王礼仪,实则是为隆裕太后干政埋下伏笔。
慈禧太了解自己的侄女了,这个平庸的女人成不了第二个自己,但至少能牵制载沣。
最后一道懿旨是在回光返照时口述的。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这句话从慈禧口中说出,显得格外讽刺,如果她不想女人干政,她的一生又算什么,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吗?
终于,慈禧让人为她换上早已备好的寿衣。
当73岁的慈禧闭上了眼睛,她布置的权力棋局看似完美,却不知清朝的江山只剩三年光阴。
王朝的黄昏
1908年11月的北京城笼罩在初冬的寒意中,紫禁城接连传出的丧钟声让整个京城陷入不安。
先是光绪,后是慈禧,两位统治者的相继离世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只是观众还来不及为前一个角色的退场唏嘘,下一个角色就已经匆匆谢幕。
历史在这里按下快进键,将大清王朝最后的时光压缩成短短三年。
慈禧的葬礼极尽奢华,128名杠夫抬着金棺缓缓走过东华门,送葬队伍绵延数里。
京城市民挤在街道两旁,沉默地注视着这场耗资150万两白银的盛大仪式。
没有人知道,这些白花花的银子是海军军费的挪用,慈禧用黄金装点自己的死亡,却让整个王朝陪葬。
在东陵隆起的土堆下,慈禧安眠在她精心打造的豪华地宫中。
墓室里堆满奇珍异宝,每一件都彰显着她生前的权势。
她特意嘱咐要在棺椁中放入那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传说能保尸身不腐。
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1928年孙殿英的盗墓部队。
当炸药轰开地宫大门时,士兵们发现慈禧的尸身,那张曾经令王公大臣战栗的面容,如今只是一团模糊的血肉。
她穷尽一生追求的永恒,在短短二十年后就化为了泡影。
与此同时,光绪的崇陵显得格外冷清,这位一生不得志的皇帝,死后依然活在慈禧的阴影下。
他的陵墓规制被刻意压低,陪葬品寥寥无几。
他的一生,只是空顶着皇帝的名号。
与此同时,紫禁城里的溥仪正在长大。这个三岁登基的孩子根本不明白"皇帝"二字的含义,他更关心御花园里的蝈蝈和奶妈手里的点心。
摄政王载沣焦头烂额地应付着各地传来的奏报,革命的火种已在武昌点燃。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时,殿外飘着一场雪,大清的灭亡安静得就像一片雪花落地。
回望1908年那个深秋,慈禧在生命最后时刻的种种安排,都成了徒劳的笑话。
她以为精心挑选的继承人能延续爱新觉罗氏的统治,她以为权力交接的天衣无缝能确保江山永固。
但她没算到历史洪流的不可阻挡,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最后一个真正掌控中国的统治者。
那些临终前的权谋算计,最终都化作史书上一段简单不够的故事。
颐和园的长廊依旧蜿蜒,昆明湖的碧波仍然荡漾,再没有垂帘听政的太后,也没有郁郁寡欢的皇帝。
权力如烟云般消散,唯有历史的教训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