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最后一天:早晨还在处理光绪后事,下午就穿上了寿衣
1908年11月14日,清帝国的囚徒皇帝光绪在瀛台含恨离世。
次日未时,掌控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紧随其后,撒手人寰。
两人死亡时间相隔不足20小时,一个37岁壮年暴毙,一个74岁古稀病逝,究竟是巧合还是谋杀?
死亡倒计时
1908年11月14日,瀛台涵元殿内,光绪皇帝躺在病榻上,呼吸微弱,面色灰暗。
这位名义上的大清皇帝,实际上的囚徒,已经在这里度过了近十年的幽禁岁月。
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而紫禁城的另一端,慈禧太后正冷静地等待着他的死亡。
就在几个小时前,光绪的身体状况突然急剧恶化。
据清宫档案记载,他痛苦地蜷缩着,口中不断呻吟,御医们束手无策。
据说,他的指甲和嘴唇呈现出不自然的青紫色,皮肤上隐约可见暗斑。
这些症状在现代医学看来,与急性砷中毒高度吻合。
百年后的科学检测证实了这一点,光绪的遗骸中砷含量远超正常值,足以致命。
关于光绪之死的真相,清宫内部早有流言。
礼部尚书溥良曾亲眼目睹,在光绪临终前几小时,一名太监从慈禧的仪鸾殿端来一碗"塌喇",也就是酸奶,声称是老佛爷特意赏赐给万岁爷的。
光绪喝下后不久,便剧烈腹痛,面色迅速转为青黑,最终在极度痛苦中咽气。
这碗看似恩赐的酸奶,很可能就是致命毒药的载体。
人们为何会有这种猜想?慈禧为何要在自己病重之际毒杀光绪?答案或许藏在她对权力的极端执着里。
光绪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
四岁登基,却从未真正掌握大权。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被囚禁在瀛台,成为紫禁城里最尊贵的囚犯。
瀛台四面环水,冬季寒风刺骨,夏季闷热潮湿,这样的环境让本就体弱的光绪病情不断加重。
1908年,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御医记录显示他长期腹泻、咳血,甚至无法下床行走。
但慈禧对他的病情似乎并不在意,直到确信他即将死去,才匆匆安排后事。
在紫禁城的另一端,慈禧的反应耐人寻味。
英国记者普兰德·拜克豪斯在日记中写道,光绪死讯传来时,慈禧"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丝毫不见病容。
她立即召集王公大臣,连夜商议光绪的后事和新帝的人选。
她的冷静和高效,不像是一位刚刚失去"儿子"的母亲,倒像是一位终于除掉政敌的统治者。
慈禧的懿旨
光绪咽气,慈禧这位掌控大清王朝近半个世纪的女人或许知道,属于她的时间也不多了,但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她必须完成最后一场权力布局。
第一道懿旨是在光绪断气后立即颁布的。
"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这短短几个字,决定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的归属。
她需要的是一个年幼的傀儡,而溥仪的生父载沣性格懦弱,母亲又是慈禧心腹荣禄之女,完美符合她的要求。
第二道懿旨解决了法统难题。
慈禧清楚记得同治皇帝无嗣引发的风波,这次她明确溥仪"承继同治,兼祧光绪",既安抚了宗室,又确保权力不会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