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暂收斜照明,去年无此一日晴",随着7月13日的到来,今年的出梅时间如约而至。按照民间历法,入梅在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出梅在小暑后第一个未日,今年这套"时间表"把出梅定在了昨天,可不少老人念叨:"今年出梅不一般,怕是十年难遇的情况。"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说法?
要论出梅的"规矩",老辈人早总结出三个硬指标:副热带高压得北跳到北纬26°以上且稳坐3天,日平均气温得稳稳站上27℃、连续6天不见雨,还有江南地区得7天以上没正经降水。这三条齐了,梅雨季才算真的画上句号,晴热天正式接管天气舞台。
可今年的出梅有点"超前"。像安徽、江苏这些地方,往年6月底到7月初就出梅了,湖北、湖南通常也在7月上旬结束梅雨,可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算,今年全国大范围出梅比不少地区的常规时间早了一截,妥妥的"早出梅"。
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谚早把"早出梅"的预兆说透了。"早出梅热死牛,晚出梅凉飕飕",意思是梅雨季提前结束,接下来的三伏天大概率热得反常;"早出梅旱断伏,晚出梅发大水"更直接--出梅早,伏天可能干旱少雨,田地容易开裂;出梅晚,雨水就可能多到成涝。这些可不是随口说的,是古人看天吃饭攒下的经验:早出梅意味着副高强势,雨带北移后迟迟不回头,南方就容易被高温干旱盯上。
对种地的人来说,这"十年不遇"的早出梅得格外上心。水稻正需要水的时候,要是伏天缺雨,灌溉得提前安排;玉米、棉花这些作物也怕持续高温烤着,得早做防旱准备。当然,农谚是经验不是定论,但提前打个招呼总没错。
如今出梅已至,晴热登场。不管是热是旱,跟着时节调整节奏准没错。你那儿出梅了吗?天气又有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