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7天前的话白说了,韩外长态度大变:可以跟美日合作,但必须要警惕“中国崛起”(2)

2025-08-06 17:04  郑州广播电视报

赵显在《华盛顿邮报》的采访中,毫不掩饰地将中国称为"经济竞争者"和"安全挑战",甚至提到"中国在南海和黄海的行为给邻国造成困扰"。这种强硬措辞,与七天前通话时的温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但仔细分析,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韩国国内政治和美国压力的共同结果。

首先,韩国保守派势力始终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尤其是在朝鲜问题上,他们认为中国"偏袒朝鲜",因此必须依赖美国制衡。例如,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副部长金与正就曾警告,李在明政府"对美韩同盟的盲目信从与前任毫无二样"。

其次,美国对韩国的施压从未停止。特朗普政府要求韩国在半导体、造船等领域减少对华依赖,甚至威胁要对韩国商品加征关税。面对这种压力,韩国只能选择妥协--比如接受美国对韩出口商品征收15%的关税,并承诺向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这种"不平等条约",恰恰说明韩国在安全和经济上都没有真正的自主权。

尽管赵显的强硬表态让中韩关系蒙上阴影,但两国短期内不太可能彻底翻脸。原因很简单:韩国承受不起与中国交恶的经济代价。

李在明(资料图)

因此,李在明政府很可能会继续"双轨策略"--在安全问题上配合美国,但在经济领域尽量维持对华合作。这种"左右横跳"的做法,虽然能暂时缓解压力,但长远来看只会让韩国陷入更深的战略困境。

韩国外长赵显的"变脸",本质上反映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既想左右逢源,又难以摆脱依附强权的宿命。但历史经验表明,这种"骑墙"策略最终只会让自己沦为棋子,而非棋手。

对中国而言,与其期待韩国"幡然醒悟",不如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继续深化经贸合作,让韩国明白对华脱钩的代价;另一方面在核心利益上划清红线,防止韩国成为美国遏华的"马前卒"。毕竟,在国际政治中,实力才是最好的外交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