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关税恫吓"相比,此次同步推进的军援政策更具实质威慑力。特朗普宣布,将向北约提供"最顶尖武器",包括可"数日内"运抵乌克兰的爱国者导弹系统,并明确要求欧洲承担全部费用。德国、芬兰、丹麦等八国已启动采购程序,形成新型"有偿援助"链条:美国军工企业生产装备→北约盟国支付账单→武器经北约协调入乌。此举可谓"一举两得",既规避了美国国内纳税人负担,又为乌克兰解"燃眉之急"。
多重原因促使特朗普对俄政策转变
美国对俄政策急转背后,是其"战略欺诈"失败后的应激反应。特朗普执政初期设想以减轻制裁换取俄方妥协,但未料到彼此诉求严重对立。俄方坚持领土变更及欧洲安全框架重构等核心诉求,触及美国的战略底线。特朗普对"调解乌克兰危机"盲目自信,除抱怨"全怪拜登"以及呼吁双方尽快停火之外,并无备选斡旋方案。因此,俄美首脑通话无果而终,乌方发动"蛛网"行动打击俄罗斯战略轰炸机,美方在外交上陷入被动。特朗普半年的外交努力仅证明"俄方拒绝让步"。因此,特朗普被迫重拾"极限施压"旧术,此番通过"关税通牒"与次级制裁威胁,希望以经济手段施压俄方回到谈判桌。
对俄"极限施压"的另一面依然是"甩锅"欧洲盟友。特朗普将北约视作"支付武器的提款机",其新援助模式实现"一石三鸟"。
一是,欧洲国家支付援乌武器费用,而美国军火商获取了新订单。美国陆军借机将爱国者导弹采购目标从3376枚上调至13773枚,潜在订单价值超1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