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仅仅是一个生僻字影响村民的生活,那还不算什么。但问题是,由于这个字在电脑中无法输入,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写字时经常遇到困难。比如,他们想给孩子起个名字,就只能请人用纸写出来,因为在电脑上无法输入。久而久之,村民们就习惯了随大流,纷纷改名改姓,到了真正要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已经没有人愿意再使用"蔄"字了。
山东威海的嶅山村,有800名村民姓"蔄",读音为"màn",是个生僻字。这个字在汉字中存在,但因为比较少用,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写。根据村民们的说法,"蔄"字的上面是一个"草"字,下面是一个"曼"字,但"曼"字的右半部分不是"一"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字,因为这个字是专门为"蔄"字所创造的。
为了不让村民们再受困于生僻字,"蔄"字也专门被列入了户籍管理系统。只要输入汉语拼音,就能找到这个字。这样一来,村民们就可以放心地使用这个字了。
据悉,蔄字村以前叫做大夼(chuan)村,1951年改为现在的名字。大夼村有三个自然村,分别叫做东夼、西夼和南夼,后来大家都把"大"字去掉了,单称"夼"字。由于这个字也不好写,人也不好叫,就渐渐地都叫"蔄"字了,并以此为姓。
当记者询问一位老奶奶的名字时,她说自己叫"蔄双凤",旁边一位大爷连连补充:"就是'蔄'字,'双'字和'凤'字都能在手机上打出来。"在这位老奶奶家挂着一幅对联,上面写着"庆丰年,致富语","蔄"字就写成了用笔画最多的一个词--"善"。因为"善"字有个好寓意,而且比较好写,可以方便日常生活使用。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孩子都随母姓。村民们说,为了避免在学校里、工作上、谈对象时遇到麻烦,很多孩子都不再随父亲姓"蔄"了,而是随母亲姓"刘"或"张"。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虽然传统观念依然存在,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家更愿意选择对自己生活影响较小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这种现象在如今的社会中并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