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睡眠"的第一个痛点在于它对我们睡眠质量的破坏。 想象一下,你正沉浸在深度睡眠中,身体和大脑都在进行重要的修复工作,突然,你被一声汽车喇叭惊醒,然后又努力重新入睡。 这种频繁的打断,使得我们无法进入深度睡眠的第三、四阶段,也就是真正有效的睡眠阶段。 李明泉副主任医师解释说,只有在这两个阶段,我们的血压和心率才能达到最低,排除体内代谢产物,使肌肉放松、解除疲劳。 而"碎片化睡眠"却让我们徘徊在浅睡期,无法达到这一目的。
"碎片化睡眠"的第二个痛点是它对我们记忆和认知功能的损害。 在深度睡眠期间,大脑中的血液周期性流出,脑脊液趁机"冲刷"大脑,清除大脑中的毒素,同时合成记忆所需的记忆蛋白,完成记忆存储的工作。 而"碎片化睡眠"剥夺了我们这一重要的生理过程,导致白天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甚至可能诱发代谢、认知、心血管和免疫等系统的问题。
"碎片化睡眠"的第三个痛点是它对我们代谢和健康的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碎片化睡眠"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肥胖、糖尿病等问题。 这是因为打呼噜的患者一直徘徊在浅睡眠期,氧气不足或二氧化碳排不出来时会刺激颈动脉窦,造成大脑皮层重新恢复到觉醒状态,长此以往患者体内激素就会紊乱,造成多病共存。
"碎片化睡眠"的第四个痛点是它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成本。 睡眠不足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增加工作事故的风险,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此外,长期睡眠不足还可能导致医疗成本的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碎片化睡眠"的第五个痛点是市场上各种睡眠辅助产品的泛滥和误区。 电商平台上各种号称"睡眠神器"的产品热销,如白噪声睡眠仪、经颅微电流刺激睡眠仪、头眼颈一体式助眠热敷头套等。
这些产品是否真的有效,还是只是商家的营销噱头? 李明泉主任指出,对于睡眠出现问题的人来说,主要分为药物干预和非药物干预两种途径。 如果没有器质性疾病,通常建议首先尝试非药物干预,如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强光和噪音刺激。
最后小编想问:面对"碎片化睡眠"这一现代生活的隐形杀手,我们该如何守护自己的健康? 对此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