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达成贸易协议对日经济影响几何

2025-07-25 11:01  头条

美国和日本还是谈妥了,但日本首相石破茂却计划在8月结束前辞职。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玄机?石破茂为啥突然要撂挑子?这份协议对日本经济又会带来哪些影响?咱得掰开揉碎了仔细看。

先从协议本身说起。美国总统特朗普22号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美日达成了一项"巨大的"贸易协议,原定25%的对等关税税率降到15%。日本呢,要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其中90%的利润归美国,还要开放汽车、大米等市场。石破茂23号在记者会上证实了这一点,还说会在现行大米"最低准入制度"下增加进口美国的大米,同时强调不会牺牲日本农业。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协议里日本让步可不小,尤其是汽车和农业这两个关键领域。

现在石破茂说是焦头烂额都毫不为过,首先就是参议院选举惨败。7月20号的选举结果,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只拿到47席,没达到50席的半数门槛。这可是自民党1955年成立以来,头一回在参众两院都沦为少数派。选举结果一出来,自民党内要求石破茂辞职的声音就炸锅了。最高顾问麻生太郎直接放话"不能允许他继续任职",麻生派议员紧急开会逼宫。石破茂虽说21号还表态要继续干,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位置坐不稳了。

第二个危机来自国内反对声浪。农业可是自民党的基本盘,这次协议里日本同意增加进口美国大米,虽说石破茂说不会牺牲农业,但农民们可不买账。日本米价这两年涨得厉害,2023年因为高温歉收,加上外国游客增多,大米短缺问题一直没解决。政府虽说投放了31万吨储备米,还从韩国进口,但农民们担心美国大米大量进来会压低价格。农业团体早就放话,如果政府不保护他们的利益,会发动大规模抗议。

汽车业的压力也不小。日本对美国汽车出口占总出口额的三分之一,特朗普这关税一降,表面看是好事,但实际上汽车关税从2.5%涨到了15%,车企成本大增。6月份日本对美国汽车出口额已经同比下降了26.7%,车企为了维持市场,只能降价或者优先出口低价车型,利润被压得死死的。马自达已经开始裁员,日产也计划把部分产能转移到美国去。汽车业可是日本经济的支柱,这么一折腾,就业和产业链都得受到冲击。

第三个危机是自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石破茂能当上首相,本来就得益于党内大佬的妥协,但这次选举失利让他的根基彻底动摇。麻生派、安倍派这些老牌派系早就看他不顺眼了,这次正好借题发挥。麻生太郎甚至放话,就算石破茂不主动辞职,也要推动不信任案。石破茂虽说想通过和麻生太郎、岸田文雄这些资深人士会谈来缓和矛盾,但麻生派态度强硬,根本不给面子。

那石破茂能不能靠这份协议保住相位子呢?说实话,可能性不大。首先,协议带来的政治收益远远抵不过国内的反对声浪。虽说关税从25%降到15%,但汽车关税实际涨了,农业开放更是触动了自民党的根基。自民党地方组织已经提交申请,要求石破茂承担选举失败责任了。其次,党内派系斗争白热化,麻生派已经开始物色接班人,高市早苗这些候选人早就摩拳擦掌了。石破茂就算想硬撑,党内支持率也撑不住。而且,日本民众对他的信任已经跌到了冰点,内阁支持率只剩20.8%,离下台就一步之遥。

日本这波让步对经济的影响可不是一星半点。先看汽车业。美国是日本汽车最大的出口市场,关税涨到15%,直接导致出口成本增加。车企为了应对,要么降价牺牲利润,要么在美国建厂。这不仅会影响日本国内就业,还可能导致产业链外迁,长期来看对日本汽车业竞争力绝对是个重创。

农业方面,虽说石破茂强调不会牺牲农业,但增加进口美国大米的影响已经显现。日本大米价格本来就高,美国大米价格只有日本的五分之一到九分之一。虽说政府有"最低准入制度",但进口增加还是会冲击国内市场。

再看看5500亿美元投资这个事儿。特朗普说这笔投资能创造数十万个就业岗位,但关键问题是90%的利润归美国。日本企业在半导体、钢铁、能源这些领域投资,相当于给美国打工,自己只能喝点汤。而且这些投资大多是长期项目,短期内对日本经济拉动有限。更关键的是,日本本来就面临产业空心化问题,大量资金投到美国,国内产业升级肯定会被拖累。

整体来看,这份协议对日本经济是个双重打击。短期来看,汽车和农业两大支柱产业受冲击,出口下滑、就业减少,通胀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长期来看,产业外迁和利润外流会削弱日本经济的自主性,让日本在美日关系中更加被动。更麻烦的是,日本政府为了应对危机,可能会进一步向美国妥协,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再总结一下,石破茂的辞职已经是板上钉钉,这份协议不仅没帮他保住相位,反而加速了他的下台。日本这波让步,表面上是缓和了美日贸易摩擦,实际上是牺牲了国家利益换取短期稳定。汽车业和农业的阵痛只是开始,日本经济未来的路只会更难走。而这场危机背后,折射出的是日本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尴尬地位,在中美博弈中左右为难,在国内利益集团和民众诉求间疲于奔命。日本到底该何去何从,恐怕不是换个首相就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