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店招牌竟用脏话?知情人爆料:是老板外号!官方勒令整改,网友吵翻了。
江苏南通一家丸子汤店的招牌最近火了,不是因为味道多香,而是店名太"辣眼睛"--直接用了一句粗话当店名!路过的人纷纷侧目,有市民拍下照片发到网上,直呼"这名字能过审?"
知情人士透露,这个看似粗俗的店名其实是老板的外号,他自己还挺认可,觉得亲切又有个性。可问题是,外号归外号,挂在大街上当招牌,合适吗?当地镇政府反应迅速,上门沟通后,老板终于意识到不妥,承诺尽快换掉招牌。
类似争议不是头一回。南京一家螺蛳粉店取名"黛比",本是英文名Debbie的音译,没想到在南京话里谐音像骂人话,被网友举报。店主委屈解释:"起名时真没往那方面想!"可舆论压力下,招牌最终被遮住,店铺甚至直接关张。
更早之前,长沙有家"妈的厨房",老板辩解说意思是"妈妈的菜",可路人一看就联想成脏话。网友分成两派,一边夸"有创意",一边骂"低俗没底线"。济南的"麻辣隔壁小龙虾"更绝,谐音梗玩到工商局都看不下去,直接责令改名。
为什么商家爱用这种"擦边球"店名?说白了,就是为了博眼球。现在餐饮竞争激烈,取个奇葩名字容易让人记住,甚至成为网红打卡点。可这种热度能维持多久?靠争议吸客,终究不如靠味道留客。
法律专家指出,《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明确禁止使用低俗、侮辱性词汇。即便注册成功,若引发社会反感,市场监管部门仍有权要求整改。南京"黛比"螺蛳粉店就是个例子,营业执照齐全,可最后还是扛不住舆论压力。
年轻消费者可能觉得"好玩""无所谓",可中老年群体普遍反感。带孩子路过"麻辣隔壁"的家长直言:"这不是教小孩说脏话吗?"城市文明建设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商家不能只顾流量,忽视社会责任。
有网友提议,如果真是老板外号,不妨换个谐音字,比如"刀刀"改成"导导",既保留个性又不踩雷。南京那家螺蛳粉店若早点调整,或许不会落得关店结局。做生意讲究长远,何必为一时热度赌上口碑?
监管部门也该与时俱进,建立更完善的店名审核机制。方言谐音、网络梗层出不穷,光靠人工排查难免疏漏。若能借助技术手段提前筛查,既能减少争议,也能帮商家避坑。
回头再看南通这家丸子汤店,老板肯配合整改算明智之举。外号可以私下叫,招牌还得堂堂正正。毕竟,顾客进店是为吃饭,不是来看骂街的。您觉得呢?欢迎评论区聊聊--您见过哪些奇葩店名?该不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