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新住持:开挖机种麦子的方丈!

2025-07-30 16:21  头条

7月29日清晨,59岁的释印乐跪接法卷,正式坐上少林方丈的位子。

这个任命来得又急又快--就在两天前,官方才刚通报原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严重违反佛教戒律",正在接受调查。千年古刹的权柄,就在这样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氛中完成了交接。

眼下的少林寺,像一座在商业大潮里浸泡太久的禅宗孤岛。

回看释永信掌舵那些年,少林寺一口气注册了700多个商标,从吃的药、穿的衣服到网络游戏、动物饲料,无所不包;他手里攥着18家公司,还砸下4.52亿元买地搞起了房地产;更别提那些让人瞠目的指控--"挪用侵占寺院资产""和多名女性有不正当关系,还生了孩子"……


风暴眼里的权力更迭

7月27日,少林寺管理处那份通报扔出来,整个宗教圈都震动了。

通报直指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严重破戒,正被多个部门联合调查。

话说得特别重,直接点明他"挪用侵占寺院资产"、"长期和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性质"十分恶劣"。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7月29日,少林寺的僧众们动作飞快,把释印乐法师请上了住持之位。

释印乐法师

这位白马寺的前当家,履历干净得扎眼--19岁就剃度出家,是正儿八经的佛学院硕士,还专门跑去斯里兰卡学过巴利语佛学。最难得的是,他花了二十年,硬是把一个破败的白马寺,打造成了国际佛教交流的重镇。

两个方丈,两条路

把释永信和释印乐摆在一块儿看,简直就是佛教面对世俗化的两个极端样本。

释永信在少林寺这些年,活生生把寺庙变成了商业集团。他搞的那套"功夫经济",让武僧们满世界表演,风光是风光,可寺庙连门票钱都只能分到三成,扯皮不断。后来当地政府拉来港中旅开发景区,三方斗法,寺庙彻底成了"摇钱树"。

有僧人私下倒苦水:寺里的规矩早就形同虚设,年轻和尚整天忙着跑商演,累得够呛。

再看看释印乐在白马寺的二十年,走的完全是另一条道。这位方丈能开挖掘机修庙,也能带着小和尚下地种麦子、晒粮食;庙里的斋饭茶水一律免费,过年大门敞开,谁都能进来听新年钟声。

听说"白马寺"商标被人抢注,他立马写提案呼吁保护佛教名寺名声。河南发大水、闹疫情那会儿,他带着僧团筹款捐物,实实在在践行"人间佛教"。

"在白马寺,钱你想花都花不出去!"香客这句感叹,像面镜子,照出了少林寺高价门票、天价香火的现实。

新方丈的三板斧

释印乐接过担子那天,空气里可没有半点喜庆。这位清瘦的新方丈,连寒暄都省了,直接烧起了"三把火":

  • 砍断商演链子:武僧团所有纯商业演出全停,更不许打着"法事"的幌子捞钱;
  • 清理佛门体验乱象:想来禅堂挂单?至少住满15天,那些混几天拍拍照的"气氛组"僧人,没门儿;
  • 财务晒在阳光下:景区所有店铺赚的钱,统统收上来,专款专用,只投到僧团教育和慈善上。

比这些动作更耐人寻味的,是释永信那块"方丈"牌匾被摘了下来。牌子虽小,意思却大--这是要和过去彻底划清界限。可真正的难题,哪是摘块牌子那么简单?

少林景区一年涌进来三百多万游客,门票钱绑着地方财政的腰包;看武僧表演、刷功夫直播,早就成了游客的"必选项"。真要一刀切掉商业化,游客还愿意掏钱进来吗?

古刹复兴,硬仗在后头

释印乐这套改革拳,直接打中了少林寺的命门:当寺庙变成了"商业项目包",那份信仰的价值,还能找回来吗?

新方丈带来了白马寺的成功经验:和尚也得种地(农禅并重),清规戒律是根本。可要让那些习惯了跑商演、赶场子的年轻僧人,重新回到地里干活、经书前打坐,光立规矩可不够--关键得斩断底下那些盘根错节的利益网。

想想当年港中旅的教训,嘴上说投资景区,结果躺着分门票钱。没有地方政府的真心配合,这转型之路,怕是走不通。


山门外头,游客们举着手机,伸长脖子等着看武僧表演;禅堂深处,久违的早课诵经声又低低响起。当释印乐开着拖拉机的老照片在网上疯传,很多人突然想起一件事:下地干活,本就是禅宗和尚的老本行啊。

这位"挖掘机方丈",真能把少林寺从"功夫马戏团"的标签里拽出来吗?答案不在大雄宝殿飘散的香火里,它藏在登封市政府肯不肯放弃门票分成里,藏在景区店铺老板接不接受账本公开里,更藏在每一个走进少林寺的游客心里--你是冲着看个热闹功夫秀来的,还是真想感受一丝禅意?

千年古刹的钟声,照旧在山谷间回荡。只是这一次,它敲响的,是沉沦的丧钟,还是觉醒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