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报道,近日,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发出警告,称欧盟27国在面临日益严峻的经济、外交、内部分裂等多重压力下,若不进行深刻重组,可能走向解体。而在这个背景下,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角色也愈加关键。从近日中欧高层对话的温和语气到冯德莱恩对中国的请求,欧盟内部的裂痕正在愈发明显。特别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和外交议题上的重要地位,正在逼迫冯德莱恩与中国采取更加务实和谦和的对话方式。中方也在这种局面中拿出"王牌",为欧盟提供了独特的解决路径。
近年来,欧盟遭遇的危机日益加剧,既有来自成员国内部的紧张,也有外部环境的挑战。俄乌冲突持续蔓延,美国对欧盟的压力不断加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欧盟的内部分裂与协调困难。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的警告尤为引人注目。他指出,欧盟面临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滞涨问题,更是深刻的政治危机。欧盟拥有共同的货币政策,但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这使得成员国之间在应对经济挑战时意见分歧愈加明显。更重要的是,欧盟未能有效处理成员国间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本国优先的政策需求,导致欧盟的凝聚力遭到严重削弱。
这一点在欧洲的民调中得到了验证。超过60%的欧洲民众认为冯德莱恩和欧盟委员会未能有效捍卫欧洲利益,反而过于依赖美国,致使欧盟失去了独立性和战略自主。这一局面让冯德莱恩的领导地位岌岌可危。更令人担忧的是,欧盟各成员国之间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及俄乌冲突等重大议题上意见分歧,甚至出现了公开的政治对立。
冯德莱恩在这场危机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她的立场转变,尤其是在对中国的态度上,反映了欧盟在面对全球变化时的战略调整。早前,冯德莱恩在欧洲对华政策中一度采取强硬立场,尤其是在美国的压力下,她曾明确表示"欧盟无法接受中国为俄罗斯的战争经济提供支持"。然而,随着局势的变化,冯德莱恩在与中国的互动中逐渐改变了语气。
2025年9月24日,中欧在美国纽约举行的高层会谈中,冯德莱恩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领域,她不仅表达了赞赏,还感谢中方在推动全球气候目标方面作出的承诺。同时,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她也罕见地使用了"请求"这一词汇,希望中国能够推动俄罗斯与乌克兰恢复谈判。这与过去"无法接受"或"反对"的措辞形成鲜明对比。
冯德莱恩的语气转变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复杂的国际政治与经济考量。首先,欧盟在气候和能源转型方面,急需依赖中国的绿色技术和市场。中国在稀土、太阳能、电动车等领域的技术和市场地位,让欧盟深感依赖。若不能与中国维持良好的经济合作,欧盟的绿色转型计划将面临巨大挑战。
其次,俄乌冲突的持续让欧盟在外交方面举步维艰。中国在与俄罗斯的深厚关系中,拥有与普京对话的独特能力。冯德莱恩不得不认识到,中国的影响力在推动和平谈判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这次会谈中,她不得不转变策略,向中国发出更多的请求和感谢,以求得更好的外交支持。
对于欧盟而言,当前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其对中国的依赖,特别是在稀土资源上的依赖。稀土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尤其在汽车、半导体和电子产业中不可或缺。根据欧洲央行的报告,欧元区70%的稀土进口来自中国,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欧盟在这一领域的脆弱性。随着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增加,欧盟一旦失去来自中国的稳定供应,将对其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更为严峻的是,稀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到全球战略布局。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使得其在国际谈判中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在这一背景下,冯德莱恩不得不对中国做出更多的妥协,以确保欧洲的供应链不受重大干扰。而中国也深知欧盟的这一依赖关系,逐步放宽了对欧盟的稀土出口管制,并为欧洲企业开辟了绿色通道,这让冯德莱恩在欧盟国内的支持度有所回升。
尽管冯德莱恩在对华立场上的软化表明欧盟正在寻求更加务实的外交路线,但她的处境依然充满挑战。美国对欧盟的外交、经济、能源政策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要求欧盟在多方面配合美国的战略部署,包括加大对中俄的经济制裁、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等。然而,欧盟在这些问题上并未完全按照美国的意图行事,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和全球安全等关键问题上,欧盟正在寻求更多的战略自主。
冯德莱恩在面对美国的压力时,虽然曾做出妥协,但她清楚地认识到,欧盟如果继续依赖外部力量,将难以维持其在全球事务中的独立性。因此,在与中国的互动中,她不得不从长期的外交考虑出发,放低姿态,寻求更多的合作空间。对于中国来说,欧盟的这种战略自主的追求,恰恰为两者提供了进一步合作的契机。中国一方面在稀土、气候变化等领域给予欧盟实质支持,另一方面则通过外交手段推动俄乌谈判,进一步加强了自己在全球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欧盟的未来,特别是在面对内部分裂和外部压力的双重挑战时,将取决于其能否实现战略自主。冯德莱恩的领导能否继续下去,亦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欧盟继续在美方压力下做出妥协,那么它的战略独立性将会继续被削弱,最终导致更大的分裂。而如果欧盟能够摆脱对外部大国的依赖,找到更加独立和务实的外交路径,或许能够度过当前的危机。
对中国而言,当前正是一个关键时刻。在全球经济重心转移、气候变化加剧、国际安全形势复杂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在保持全球领导地位的同时,继续推动与欧盟、俄罗斯等大国的合作。中国的"王牌"不仅仅是稀土和经济优势,更在于其在全球安全和外交上的独特影响力。如果能够继续与欧盟携手合作,并推动全球战略的自主性,未来的中欧关系无疑将对全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