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大暑是在7月三伏天的初伏和中伏里,其中中伏是从7月25日开始至8月13日结束,共计20天。老话说:"夏有三伏,热在中伏。"这就说明了大暑节气的炎热程度。
一般情况下,进入到大暑节气后,全国从南到北都处于早晚温差最小、全天气温最高的状态,很多地方的体感温度会达到40摄氏度或更高,仿佛连空气都在燃烧。
那大暑节气就到了,老话说"最怕大暑晴",这是什么意思,大暑节气当天是晴天有啥预兆呢?我们来看看老祖宗的谚语是咋说的。
1、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总结出了许多关于大暑的农谚,这些简洁而深刻的语句,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特点,更蕴含了丰富的农耕经验和智慧。
而这句"大暑小暑,淹死老鼠"就描述出了大暑、小暑节气期间的天气特点,就是说在小暑、大暑节气期间的降雨比较多,是一年中降雨比较丰富的,常会出现雷雨、阵雨,甚至是特别大的暴雨。
而老鼠是在底下的洞穴里面安家的,如果下大雨的话,特别是涨水了就会淹没它们的巢穴,有些就会被淹死了。
古人的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在大暑节气期间,由于气温高、蒸发快,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对流天气,导致雨水充沛,甚至引发洪灾。对于农作物而言,大暑期间气温高,适量的雨水对农作物是非常有利的,但过量则可能造成灾害。
2、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这句谚语强调了高温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在大暑时节的高温,虽然给人类和动物等带来了不适,却是许多作物生长的关键期。
因为足够的热量能够促进作物光合作用,加速养分积累,为丰收打下基础。相反如果大暑节气到了,此时本该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是气温不高反而有点凉爽,也就是不是最热的时候,这样反而可能影响作物成熟,导致减产。
在民间还有"大暑热,五谷结,大暑不暑,五谷不结"的说法,意思也差不多。
3、大暑有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吃水愁。
这句谚语揭示了夏季雨水对秋季水资源的影响。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在大暑节气的时候下雨了,那就预示着后面的降雨多,特别是在秋季的雨水也很充足,不仅能够缓解夏季的干旱,还能为秋季的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
反之,若大暑节气当天是晴天没有下雨,则可能预示着秋季将面临干旱,就连喝水都很困难,可见干旱会影响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
4、大暑日当头,农民愁白头。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大暑节气当天是晴天,那么农民就要发愁了。因为这样就预示着后面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干旱少雨。若持续高温干旱,将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打击,直接影响农民的收成和生活。
在民间就有"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的说法,说的是相比之下,春季的干旱虽也需警惕,但其影响远不及夏季干旱严重。因为夏季的气温高,如果还持续不下雨,很多农作物又快要收获了,就容易导致其大量减产,甚至是绝收。
5、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这句农谚,其实是古人对大暑期间连续阴雨天气的一种乐观预期。说的是在大暑节气的时候,如果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那么这就是好兆头,预示着农作物会大丰收。
虽然阴雨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便,但适量的雨水能够滋润土地,促进作物生长,为丰收创造有利条件。
6,"雨淋大暑头,寡妇也发愁"。
大暑下雨,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寓意?为何会让寡妇发愁呢?带着这份好奇,我探寻了其中的奥秘。从字面意思来看,"雨淋大暑头,寡妇也发愁",似乎是说大暑这天下雨,会给人们带来困扰,尤其是寡妇。
可在传统认知里,雨水对农作物生长有益,为何这里却让人发愁呢?原来,这句农谚背后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在古代农耕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进行农业生产。大暑下雨,预示着风调雨顺,农作物大概率会迎来大丰收 。但丰收也意味着繁重的农活,如收割、晾晒、储存等,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壮劳力是顶梁柱,全家齐心协力或许能应对。可对于失去主要劳动力的寡妇家庭,面对丰收的喜悦,却要为如何完成这些繁重农活而发愁。所以,这句农谚用寡妇发愁这一形象表述,侧面强调了大暑下雨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底层劳动者在丰收背后的艰辛与无奈。
编后语
大暑,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而老话说"最怕夏至晴",有两个方面的担忧,一个是晴天的话,往往预示着后面降雨少,还可能会有干旱。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严重的担忧,那就是怕大暑是晴天,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在大暑节气的时候,气温虽然高,但对农作物生长有利,尤其是如果降雨充足的话,这也为秋季的丰收奠定了基础。
以上这些虽然未必准确,有些可能也没有科学依据,但它们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因此还是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的。在农村,很多的老人说"最怕大暑晴",也是基于古人传下来的这些农谚,然后结合生活经验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