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对比可见,东南亚国家在与美国谈判时普遍处于被动。越南虽未正式接受20%关税协议,但特朗普已多次宣称"基本敲定",且越南转口商品的40%税率像悬顶之剑;印尼虽拿到更低税率,却被绑定了大额采购和市场开放承诺。这种"差异化条款",本质是美国利用贸易政策分化东南亚,削弱区域内国家联合应对的能力。
国际社会对美国的单边做法反应强烈。欧盟委员会近期敲定第二份对美反制清单,涵盖波音飞机、汽车及零部件、波旁威士忌等价值72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直言,"必须为所有结果做好准备",反制措施虽经多轮缩减,仍反映出欧洲对美国"关税大棒"的不满。中国则多次强调反对单边霸凌,称若相关协议损害中方利益,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正当权益。
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近期频繁提及关键矿产资源。他在白宫外记者会上提到,印尼拥有大量铜、镍等矿产,"美国对这些资源很感兴趣"。结合此前对印尼铜资源可能减免关税的猜测,这份协议或许隐含美国保障供应链安全的意图--通过绑定东南亚国家的矿产资源,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但协议能否真正落地仍是未知数。特朗普过往谈判风格显示,他习惯先高调宣布成果,再拖延细节或调整条款。美越协议签署多日,越南仍未正式接受关键条款;印尼虽称"将发布联合声明",却未公布具体时间。这种"先声夺人"的做法,让外界对协议的约束力和执行效果存疑。
特朗普(资料图)
从东南亚国家的角度看,与美国签署此类协议更像是一场"无奈的交易"。它们既想避免高关税冲击出口,又不得不接受美国附加的市场开放、采购承诺等条件。但长期来看,这种"一边倒"的贸易协定可能削弱本土产业竞争力,甚至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回到特朗普的"喜讯"--他或许认为这是政治胜利,但协议背后的经济代价和国际反应,终将成为检验其"交易艺术"的试金石。对东南亚国家而言,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与应对美国压力间找到平衡,仍是未来一段时期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