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低头轻轻摩挲着金牌的模样,再看看网络上那些对她身材说三道四的刻薄言论,真构成了这个时代里特别矛盾的一幕。
"全红婵还是那个全红婵",在她伤愈复出的首秀赛场上成功夺冠后,央视新闻特意用这样的标题,狠狠肯定了她的强势回归。可谁能想到,这则喜报下面的评论区里,竟然满是"身材发福""胖得都快跳不动了"之类的刻薄话。

刚满18岁的全红婵,时隔整整183天重新站上赛场,和搭档王伟莹一起奋力拼搏,最终一举拿下了金牌。赛后她只简单发了三个字:"我真棒",可这句发自内心的自我鼓励,没一会儿就被网上的恶意嘲讽给盖过去了。
全红婵这离开赛场的183天,哪儿是在歇着啊,分明是在跟自己的身体、跟伤病苦苦较劲呢。她的身体正处在每个女子跳台运动员都最怕的"发育关",短短三年时间里,她就长高了快17厘米,体重也增加了13公斤。对咱们普通女孩来说,这就是再正常不过的成长变化,可对跳水运动员而言,这简直就是职业道路上最难跨过去的一道坎。
广东队的教练何威仪就透露过,全红婵现在是"浑身上下都是伤",脚踝的韧带、腰部的肌肉,还有左手手腕上的旧伤,全都没好利索。她脚踝里的积液,足足是正常人的四倍之多,腰椎的磨损程度,简直就像四十岁常年干重活的体力劳动者。每一次训练、每一次起跳,都得忍着钻心的疼。
为了能控制好体重,她得严格照着队里专门给定制的饮食计划来吃,一点儿都不敢多吃,一天下来要称十次体重。她把所有的零食和甜点都给戒掉了,早上就吃两个蛋清加半片面包,午餐是100克鸡胸肉配50克米饭,就连吃多少水果,都得精确到具体的克数。
全红婵这边刚夺冠,网络上的各种"审判"就跟着来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她的身材变化、比赛的公正性,还有参赛项目的选择。有人特意嘲笑她"太胖了",还给她起了"全红桃"这种难听的外号,把她的肩背和腹部特意放大了到处传。更过分的是,还有人恶意把她和歌手伍佰放在一起做比较。
在双人10米台的比赛里,全红婵和搭档的第二跳,被一些网友揪着说"不同步",更有甚者,还质疑这场比赛可能存在"水分"。虽然肉眼看起来,两人的同步性确实存在一些争议,但最后给出的同步分数,却和对手组合一模一样。
全红婵这次没报名参加单人10米台的项目,这事儿更被一些人歪曲解读成"怕输给陈芋汐""不敢比了"。可这些人压根就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这是团队考虑到她的伤病情况,为了她的长期发展才做出的保护性决策。

就在这些负面舆论快要形成一股漩涡的时候,央媒终于站出来发声了。短短不到12个小时里,央媒就两次点名提到了全红婵。第一次就只有简单的"加油"两个字,第二次则直接放出了她赛后的采访视频。"我能完完整整地坚持打完这场比赛,我觉得自己还是挺棒的,继续加油!"全红婵在采访里就是这么说的。

央视新闻还特意转发了全红婵那篇写着"我真棒"的帖子,特意加上了"伤愈首秀"这四个字。之后又发了一段全红婵低头轻轻摩挲金牌的视频,配文写着:"这一路有多不容易,只有她自己最清楚"。这些举动看着简单,可实际上释放出了特别明确的信号:肯定运动员在困境里的坚持,引导大家理性关注赛事,同时也重视运动员的长远发展。

其实郭晶晶早就《人民日报》的采访里说过:"运动员完全可以把外界的支持当成前进的动力,同时也要学会过滤掉那些不必要的杂音。"她自己当年就是这么熬过来的--膝盖的骨头长得不对劲,差点就没法继续跳水了,那时候每天晚上都让她爸坐在自己的膝盖上加压,硬生生给矫正过来了。
在那次专访里,郭晶晶虽然没直接提到全红婵的名字,但她说的每一句话,都精准戳中了全红婵心里的难处。她还提到,互联网的高曝光度能让运动员很快获得大家的支持,但过度关注反而会把一些小失误放大,甚至还会干扰到运动员的私人生活。
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上一跳成名之后,回老家广东过年的时候,家里的院子被粉丝和路人围得水泄不通,有人爬墙拍视频,有人堵在门口要签名,就连家里人出门,都被人跟着。这样的场面,就连郭晶晶的丈夫霍启刚都看不下去了,在今年的两会上公开呼吁大家"别去打扰运动员的正常生活"。
就在外界对着全红婵的身体变化说三道四的时候,她妈妈的回应特别朴实:"胖点才好呢,我以前一直担心她瘦瘦小小的长不大!"全红婵每个月都会给家里打钱,不仅让家人盖上了崭新的房子,还让家里人有了相对轻松的带货工作。
可她背后承受的那些舆论压力、比赛带来的压力,还有满身的伤病和贴着的肌贴,这些辛苦和付出,家里人全都看在眼里,也没有人比他们更心疼这个孩子了。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之前也被卷进过舆论漩涡里。他上综艺的时候被淘汰了,原本只是随口说评委吃的鸡不正宗,结果被剪辑成了"耍大牌呛评委",最后招来全网的骂声。
央视这次站出来介入,就跟一位实在看不下去的大家长似的,直接站出来给自己家孩子撑腰。它没有扯一大堆长篇大论的道理,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引导舆论方向。当全红婵说"我真棒"的时候,央视马上就跟进,告诉所有人:"全红婵是真的棒"。这句"真棒"的价值,跟对手的强弱没关系,也跟项目的大小没关系,它真正关乎的,是一个运动员敢于战胜自我的勇气。
在中国的体育史上,刘翔当年因为受伤退赛就遭遇过网络暴力,现在全红婵赛后又被人恶意评论,公众一方面逼着运动员成为"完美偶像",另一方面却容不下他们作为普通人、作为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这种思维的根源,一部分是因为大家把全红婵给"神化"了。
她出身农村,年纪轻轻就出了名,性格又朴实又纯真,大家就把她塑造成了一个"完美小孩",还把太多不该由她来承受的期望,都投射到了她身上。
几天后的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上,全红婵和王伟莹最终只拿到了第五名,没能站上领奖台。赛后她红着眼眶说:"我还是觉得自己挺棒的,能坚持完这场比赛,真的特别不容易。"可网络上的风向,却已经悄悄发生了转变。现在铺天盖地的,再也不是之前的嘲讽和攻击,而是满满的理解与鼓励。这就跟菜市场里那些妈妈们一样,不再执着于比较哪个孩子更乖、更优秀,而是学会了欣赏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成长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