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通告全球,不许中俄军事合作,防卫白皮书曝光,解放军被盯紧!

2025-07-16 17:00  头条

7月15日,日本防卫相中谷元正式提交了年度《防卫白皮书》,其核心内容延续了近年来日本对华战略的基调:将中国定位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并系统性渲染中国军事活动、核力量扩张及中俄合作对日本安全的"重大威胁"。这份白皮书不仅折射出日本在亚太安全格局中的战略焦虑,更暴露了其通过制造外部威胁为自身军事松绑铺路的深层动机。

2025年日本《防卫白皮书》的"威胁叙事"建立在三个核心支点上:中国军事活动的"异常化"解读、核力量与中俄合作的"夸大化"渲染,以及"混合战""灰色地带"等概念的滥用。

这份白皮书列举了中国军机"侵犯"长崎县领空、航母在日本领海附近航行等事件,试图将这些正常军事活动定义为"改变现状的灰色地带事态"。然而,这种解读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例如,中国军机在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活动完全符合国际法,而日本却选择性忽视自身军事扩张的事实。2022年日本通过新"安保三文件",计划五年内将防卫预算提升至GDP的2%,并部署远程巡航导弹、扩编网络防卫队,其军事动作远超"专守防卫"原则。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日本将中国正常行为"威胁化"的真实目的。

这份白皮书声称中国核弹头数量将在2030年超过1000枚,并强调中俄军事合作对日本的"示威意图"。然而,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中国核弹头总数虽增至600枚,但仅24枚处于值班状态,远低于美俄的高战备水平。中俄联合军演的常态化更是不针对第三方,符合国际法。日本将中俄合作曲解为"对日示威",实质是为突破和平宪法、发展进攻性武器寻找借口。

这份白皮书将中俄网络防御能力建设、信息战等手段纳入"混合战"框架,试图扩大解释以服务于扩军需求。然而,中国始终秉持防御性国防政策,而日本却通过部署"反击能力"、强化网络战力量,实质是在推动"以攻为守"的战略转型。这种概念滥用不仅违背国际法,更加剧了地区安全环境的复杂性。

2025年日本《防卫白皮书》的"威胁叙事"并非孤立现象,其背后是内部政治需求、外部战略依赖与地区安全困境的交织作用。

内部政治需求,转移矛盾与扩军合法化。日本自民党通过渲染"中国威胁论",将国内经济停滞、社会老龄化等问题转移为外部安全挑战,从而凝聚保守势力共识。2022年新"安保三文件"的通过,标志着日本突破"专守防卫"原则、大幅提升防卫预算的战略转向。然而,这一政策遭到国内民众强烈反对,长崎县原子弹受害者遗族会等团体明确批评其违反和平宪法。

外部战略依赖,美日同盟的"体制内发展"。在"特朗普2.0"时期,美国对日政策的不确定性促使日本更紧密地依附美日同盟。通过强化"印太战略"框架下的军事合作,日本试图在遏制中国的同时规避直接冲突风险。然而,这种依赖也使日本沦为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棋子",其军事动作往往服务于美国利益而非地区和平。

地区安全困境,冷战思维的复辟与风险。日本将东亚安全环境类比为"俄乌冲突前夜",实质是推动阵营对抗。这种冷战思维与东盟国家求和平、谋发展的主流意愿相悖。韩国媒体指出,日本不认真反省侵略历史,反而通过军事松绑动摇和平宪法根基,必然招致国内外反对。

2025年日本《防卫白皮书》的"威胁叙事"对地区安全产生了多重影响,也引发了关于多边安全机制的深刻反思。

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这份白皮书进一步加剧了中日战略猜疑。在历史问题与领土争议尚未解决的背景下,日本通过军事动作和舆论炒作,使双方政治互信遭受严重破坏。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指出,日本应深刻反躬自省,而不是无端抹黑指责他人。

对国际核秩序的冲击。中国核力量增长被日本渲染为"威胁",实则是对美俄核优势的平衡。全球核裁军进程受阻的根源在于美俄,而非中国。日本通过夸大中国核威胁,实质是为自身发展进攻性武器制造借口,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军备竞赛风险。

对多边安全机制的启示。地区安全需要包容性框架而非对抗性思维。中国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强调对话而非对抗,为化解分歧提供了路径。日本若继续追随美国的对抗政策,不仅难以实现自身安全,反而可能陷入"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

结语:从"威胁叙事"到合作共赢。

2025年日本《防卫白皮书》的本质是服务于国内政治需求与外部战略依赖的工具,其"威胁叙事"既缺乏事实依据,也违背地区和平发展的大势。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军事手段谋取单方面优势的做法,最终都将被历史证明是行不通的。日本若想真正维护自身安全,必须正视历史、尊重邻国安全关切,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亚太安全架构。唯有如此,东亚才能避免重蹈"乌克兰危机"的覆辙,走向共同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