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8月5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再次抨击印度,指责其不仅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还将其中大部分转售到国际市场,从中牟取巨额利润。
特朗普认为,这种行为是在助长俄罗斯的战争机器,并宣布将对印度商品加收额外的费用。
印度《第一邮报》主持人帕尔基·夏尔马在节目中猛怼特朗普,说普京像玩弄小提琴一样玩弄他,最后还加了一句话:印度根本不陪特朗普玩这一套。
这句话,其实中国之前说的,中国不吃这一套,让印度新闻主播直接炒了过去。
此外,印度外交部发言人也非常强硬地回应了,批评美国和欧盟在对俄贸易上本身就存在双重标准,指出他们一边批评印度,一边却继续从俄罗斯进口化肥、钯金和核燃料。
并指出,拜登时期,是美国鼓励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
印度国旗和美国国旗
看起来,印度没有怂,开始硬刚特朗普,但仔细一品就能发现,所谓的强硬反击,更多停留在口头层面和外交表演上,并没有实际触动美国利益的动作。
外交部的强硬表态、媒体主持人的火力全开,以及各类评论员的高调喊话,固然制造了强硬的氛围,但截至目前,印度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经济反制措施。
例如,没有宣布对美国商品加收额外费用,也没有出台针对美企的限制措施。如果说有什么动作,还是之前在WTO告了一状。
印度嘴上说着还要买俄油,实际上近期印度国有炼油厂已经处在暂停购买的状态,给出的理由是折扣太低。
所以说,印度的反应主要是一场声势战,核心目标是安抚国内舆论与民族情绪,让公众觉得政府在坚决捍卫国家利益。
印度的强硬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表演,目的并不是改变局势,而是维护国内的稳定。
莫迪和特朗普
此外,印度背后有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
中国在与美国的博弈中,多次展示了实打实的反制能力,从科技产业链的管控到在国际组织中的较量,中国让美国屡屡陷入被动,不得不老老实实回到谈判桌上谈判。
相比之下,印度在面对特朗普时显得进退失据。
如果此刻选择妥协,等于向世界承认自己远不如中国有分量,将严重损害莫迪的强硬形象。因此,印度必须在表面上死扛,哪怕只是停留在外交与舆论层面的硬话,也要营造一种不低头的氛围。
对印度而言,这种表演更多的是对内的自我安抚。
毕竟,在印度国内,民族自尊与国际地位高度挂钩,一旦让人感觉政府在美国压力下退缩,后果可能是信任度的直接崩塌。
正因如此,印度才会在没有实际手段的情况下,依旧不断在外交辞令与媒体论调中放出狠话,以维持一种我们和中国一样敢与美国叫板的假象。
中印对抗
但问题在于,印度并不具备中国那样的反制能力。
中国拥有庞大的工业体系和完整的供应链,能够和美国硬碰硬;中国还有顶级的科技研发能力,可以与美国形成实质性对抗。
而印度的经济虽然增长迅速,但高度依赖美国和西方市场,其科技与制造业基础远不及中国。
一旦贸然采取实质性反击,很可能立刻遭遇资本外逃、市场动荡以及国际信誉受损。
莫迪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维持表面上的强硬,实则不敢轻举妄动。
这让印度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困境:一方面,为了国内氛围和国际形象,它必须表现得强硬;另一方面,它却缺乏足以支撑这种强硬的经济与战略实力。已经成了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