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农历九月九已经临近尾声了,意味着寒潮和冷空气将会更加频繁来袭,天气将会越来越冷。

农历十月古称"孟冬" 、"初冬",这个月有三个日子是被古人所重视的,一个是十月一寒衣节,一个是小雪节气,一个是大雪节气。从时间顺序来看,标志着天气将逐日寒冷。

十月初一,古代时视为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
十月一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从一些资料中来看,人们是把它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可见,旧时人们是非常重视此节的,尤其是我国陕西等一些地区更为重视。

例如,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说:"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可见,旧时人们是非常重视寒衣节的。
总得来说,寒衣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送寒衣",人们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祭奠亡灵,为他们供奉上御寒的衣物。这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和感念,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家人平安顺遂。

2025年的寒衣节是在公历11月20日,由于有闰六月的关系,来得相对晚一些。并且,在网上又开始流传"闰年双春,做事当心"、"闰年闰月不上坟"等一些说法。
不过,我们不用理会这些说法,给自己逝去的亲人上坟祭祖,想去就就去,不用受他人的习俗和习惯影响。
实际上"闰六月"、"双春年"都是历法范畴,是阴历和阳历之间"阴差阳错"造成的所以,闰年不上坟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上坟扫墓是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感恩和怀念,是百无禁忌的。
当然,我国幅员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例如,有些地方的人们讲究,上完坟后就可以在坟前聚餐,有的地方就坚决不可以。
所以,可能有些地方有"闰年闰月不上坟"的说法,那是他们的事,我们不干预,尊重就好,但要是说"闰年闰月上坟会有哪些不吉利的事发生",这是要坚决要抵制和反对的,这是在宣扬迷信思想,大家一定不要去相信。
寒衣节,作为重要的祭祖节之一,是我们为逝去亲人"送寒衣"、表达缅怀与牵挂的重要日子。
旧时民间讲究,祭扫时间选对了,福泽绵长,孝心圆满;选错了,则可能徒留遗憾。因此,按照身边老辈人的说法,寒衣节上坟祭祖要切记避开2个时间。那么,指哪两个时间呢?下面具体来看!啥意思?靠谱吗?
一、寒衣节上门讲究"稍晚"一些
在民间有"早清明,晚十一,最晚不超过十月初十"的说法,意思是说,清明节上坟扫墓我们可以提前,但寒衣节上坟最好稍晚一些。
这是因为,寒衣节时只是初冬,天气还没有那么寒冷,甚至有些地方还感觉暖洋洋的。如果,我们送的过早,显得"多事",不合时宜。稍晚几天的话,气温下降,天气冷了,这时候再送,更能顺应时节和显得关心。所以,民间部分地区有"晚十一"的说法。
因此,老辈人的办法就是,可以在寒衣节当天送或者晚几天送,但最晚不超过农历十月初十。
类似的民间俗语还有"晚十一,送寒衣,亡灵保暖不受欺"、"十月一,送寒衣,不见寒衣不穿衣"、"早清明,晚十一,寒衣送到坟头立"等,表达的意思相近。
二、民间讲究"上坟不过未时"
太阳东升西落,"阳时"象征着光明、生机,古人在这个时段祭拜祖先,是带着"向阳而生"的诚意。
这样既体现人们对先人的敬重,也暗含着"传承先辈美德、延续家族生机"的美好期许。
而午后光线转暗,环境氛围逐渐冷清,与祭祀追求的庄重、恳切感不太契合,慢慢就形成了"阳时祭祀更合宜"的共识,这是一种仪式感与自然节律的呼应,并不是有些人说的迷信思想。
而"未时"是之前下午1点到3点期间,太阳开始向西落了,古人把这个过程叫作"降阴"。要在"阳"的时候去上坟,过了"未时"就"降阴"了,也就是说,下午3点以后就不要去上坟了。
另外,寒衣节时,天气已经转寒,甚至有些地方已经下雪了。而古时候坟地多是在郊外山林,去的话全是靠步行。

上午到午后(所谓"阳时")日照充足,视野清晰,不管是清理坟茔、摆放祭品,还是往返赶路,都不容易出意外;而下午3点后太阳西斜,光线越来越暗,尤其冬天的时候,黑天较早,更是难辨方向,容易出现危险。
因此,古人用"不过未时"的规矩来提醒人多要选择合适的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