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3.5亿,到自己手里连1亿都不到?"--最近,陈佩斯因《戏台》的票房分账问题被推上热搜。网友们替他"打抱不平":"老爷子押上北京别墅拍戏,黄渤尹正都不要片酬,结果钱都去哪儿了?"可谁也没想到,三天后片方一纸声明,直接反转:片方分账1.33亿,陈佩斯不仅回本,还小赚一笔! 这波"乌龙"背后,藏着多少关于情怀、坚持与行业规则的故事?
要说最近影视圈最"有嚼头"的事儿,非陈佩斯的《戏台》莫属。
这部打着"京味儿喜剧"旗号的电影,从开机就自带"情怀滤镜"--陈佩斯,这位曾经的"春晚笑匠",带着对京剧的热爱,押上了北京郊区的别墅当"拍摄基地";黄渤、尹正两位当红演员,推掉片约零片酬参演;连观众都抢着包场,喊着"支持老爷子圆京剧梦"。
可谁能想到,票房一路飙到3.5亿的热闹背后,陈佩斯差点成了"最惨导演"?
"票房3.5亿,我到手不到1亿?"--陈佩斯的"委屈"上了热搜
事情要从《戏台》上映说起。
作为陈佩斯筹备十年的"京剧情怀之作",电影讲述了民国时期戏班班主"凤老板"(余少群饰)为守护传统戏曲,与军阀、资本斗智斗勇的故事。上映前,陈佩斯放话:"这不是一部赚快钱的商业片,我要给京剧'续口气'。"
上映后,票房果然给力:首日破5000万,首周冲2亿,最终稳定在3.5亿。网友们刷着弹幕喊"过瘾",可陈佩斯却在采访里叹气:"票房是热闹,但分到片方手里的钱,够回本吗?"
舆论瞬间炸了。
有人算账:"3.5亿票房,片方分账一般是30%-40%,按30%算也就1亿出头,老爷子押别墅、贴钱拍戏,这不是亏了吗?"
有人心疼:"黄渤尹正不要片酬,观众包场支持,结果钱都给资方了?"
甚至连余少群的粉丝都坐不住:"凤老板演得这么好,老爷子得让更多人看到啊!"
反转来得太快:片方分账1.33亿,陈佩斯笑了
就在网友们替陈佩斯"鸣不平"的第三天,片方突然发声明:
"经核算,《戏台》总票房3.5亿,扣除税费、宣发等成本后,片方实际分账1.33亿。陈佩斯先生作为联合出品人,不仅全额收回投资,还获得了合理收益。"
这则声明,直接把舆论从"心疼"扭成了"松了口气"。
要知道,陈佩斯为了拍《戏台》,可是下了"血本":
- 押别墅:他把北京郊区一套价值超千万的别墅抵押给银行,作为拍摄资金;
- 贴演技:黄渤、尹正不仅零片酬,还主动参与剧本讨论,黄渤甚至在片场帮陈佩斯对台词;
- 攒人气:为了让更多人走进影院,陈佩斯带着团队跑了20多个城市路演,每场都穿着戏服唱京剧选段,累到嗓子哑。
"老爷子这是拿'命'在拍戏啊!"有网友感慨,"现在分账1.33亿,够他买十套别墅了,但这钱赚得值!"
比票房更火的,是"余少群带火京剧"
《戏台》的成功,远不止票房和分账。
余少群饰演的"凤老板",成了全片最亮的星--他把京剧旦角的"娇憨""倔强"演得活灵活现,连眼尾的细纹都带着戏。电影上映后,"凤老板同款水袖""余少群京剧妆造"成了社交平台的热搜词,连京剧票友都跑来评论:"这小子,比我唱得还'瓷实'!"
更意外的是,电影带火了线下京剧演出。
北京湖广会馆的老戏迷说:"以前来看戏的多是老头老太太,现在好多年轻人举着手机拍凤老板,说'这才是国潮'!"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经理更直接:"《戏台》上映后,我们的京剧票销量涨了3倍,连周边城市的戏迷都坐高铁来抢票!"
"这说明什么?"陈佩斯在庆功宴上举着酒杯说,"观众不是不爱京剧,是没遇到能打动他们的'戏'。《戏台》不是要'拯救'京剧,是要让年轻人知道:京剧,也能'好看''好哭''好燃'!"
线上版权卖8000万:十年心血,终有回响
如果说票房和分账是"明面上的成功",那线上版权的8000万收入,就是"暗地里的底气"。
《戏台》在视频平台上线后,播放量破5亿,会员收入、广告分成、衍生品销售加起来,足足卖了8000万。
更让陈佩斯欣慰的是,平台数据显示:30岁以下的观众占比超60%。
"以前总觉得京剧是'老一辈的娱乐',现在年轻人主动来'考古',这比赚多少钱都强!"他在直播里笑着说,"我拍《戏台》不是为了'赚快钱',是想给孩子们留颗'京剧种子'。现在看,种子发芽了。"
网友热评:这波"情怀"没白费!
- "陈佩斯才是真'顶流'!押别墅拍戏,演员零片酬,这才是'文艺片该有的样子'!"
- "余少群演的凤老板,我要二刷!这才是国潮,比那些流量明星演的'古装剧'有味道多了!"
- "片方分账1.33亿?够老爷子买十套别墅,但这钱赚得值!支持京剧,支持陈佩斯!"
- "线上卖8000万,30岁以下观众占60%?这才是'文化自信'的正确打开方式!"结语
陈佩斯的《戏台》,从来不是一部"赚快钱"的电影。
它是一场"情怀的豪赌"--用别墅抵押、演员零片酬、十年心血,换来了3.5亿票房、1.33亿分账、8000万版权,更重要的是,换来了年轻人对京剧的热情,换来了传统文化的"破圈"。
有人说,陈佩斯"傻":放着轻松的商业片不拍,偏要啃京剧这块"硬骨头"。
可他自己说:"相声、小品能让我红,但京剧能让我'活'得更久。"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戏台》的成功,给所有创作者提了个醒:
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大IP""流量明星",而是那份"不计得失"的情怀,和"死磕到底"的坚持。
陈佩斯可能没赚到"一个亿",但他赚到了更珍贵的东西--
观众的掌声、行业的尊重,还有,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心里的"重生"。
这,或许就是《戏台》最动人的"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