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晚,印度首都新德里红堡附近,一辆汽车突然爆炸,10人死亡、30多人受伤,现场一片混乱。警方调查显示,车主乌马尔·纳比医生可能在转移爆炸物时意外引爆,但官方报告还没出炉,印度舆论已经炸锅,纷纷指控巴基斯坦就是幕后黑手。

诡异的是,不到20小时,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G-11区地方法院外,一名自杀式袭击者穿着炸弹背心,试图冲进大楼失败后,转向一辆警车引爆炸弹。巨响传遍数公里,12人死亡、27人受伤,大多是安保人员和平民。
当日巴防长宣布"巴基斯坦正处于战争状态。",巴总理立马下令彻查,将矛头指向"巴坦",并指控印度在背后支持,阿富汗塔利班协助,印度外交部火速回击,称这一指控"毫无根据"。
目前"巴坦"已经认领了伊斯兰堡爆炸事件,声称这次袭击的目标是巴方的司法官员。
巴方会将矛头指向印度也很正常,近年"巴塔"在阿富汗的训练营地确实存在外部资金注入痕迹,而印度情报机构在中亚的活动网络,具备实施此类代理战争的能力。更关键的是,此次袭击发生在巴基斯坦军方清剿"巴塔"取得战果的敏感时刻,报复性袭击的特征明显。
可以说,现在的印巴两国,就像两个火药桶,一点就着。
印媒报道,连环爆炸发生后,印军在孟巴边境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莫迪更是在爆炸发生的第一时间咬定这是"阴谋",要求"缉拿所有涉案者"。警方初步调查说是意外,莫迪偏说是阴谋,为什么?
其一,5·7空战惨败的耻辱必须洗刷。
当时印军六架战机被巴军直接干趴,三架"阵风"战机报废,而巴铁那边呢?零损失,一架没掉。这场"6:0"的惨败,让向来要强的印度颜面尽失。
其二,艾尼空军基地被收回,莫迪的中亚战略失败。
上个月,印度唯一的海外军事基地,塔吉克斯坦的艾尼空军基地被正式收回。这意味着印度经营二十年的中亚军事存在彻底归零,北上战略通道被彻底锁死。

如今印度只能退守伊朗恰巴哈尔港,地缘影响力大幅缩水。而推动塔吉克斯坦收回基地的,正是印度传统盟友俄罗斯,在中亚,莫斯科绝不容忍其他大国驻军,即便"朋友"也不行。
更讽刺的是,印度失去基地的根本原因并非外交博弈,而是自己的实力不行,印度缺乏战略运输机队,无法维持跨国补给线,再加上塔利班掌权后,经阿富汗的陆路通道名存实亡,让这座孤悬海外的基地,在没有体系支撑下终成"孤岛"。
军事上的惨败、战略上的收缩让莫迪政府在国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时候,莫迪需要一个外部敌人来团结民众。巴基斯坦,自然就成了最好的"背锅侠"。
印度媒体已在鼓吹"辛杜尔行动2.0",即对巴发动新一轮军事打击。
然而,最危险的往往不是"全面战争",而是"可控冲突"的误判。印度若执意走上"每次恐袭必军事回应"的道路,南亚将进入"低强度对抗、高常态紧张"的恶性循环。
印巴这对老冤家,为什么总在互咬?根源不是恐怖主义,而是三个无解死结。
第一,历史伤痕。 1947年分治以来的三次战争、克什米尔争端,让互信归零。每次恐袭,双方本能反应都是"对方搞鬼"。
第二,代理战争常态。印度指责巴方支持克什米尔武装,巴方指控印度扶持巴塔和俾路支分离主义。
第三,国内政治绑架。在印度,对巴强硬是莫迪活动支持的保证;在巴基斯坦,反印是军方合法性的支柱。

最后我们讨论一个问题,倘若印度真的启动"辛杜尔行动2.0",对巴基斯坦实施军事报复,会对中国西大门造成什么冲击?
1. 中巴经济走廊安全警报骤升。
瓜达尔港、能源管道、交通干线,中巴经济走廊的命脉项目多数穿越巴境内敏感区域。若印巴开战,印度可能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名空袭该区域,届时中国投资和人员安全将受直接威胁。
更棘手的是,巴基斯坦内部局势不稳--俾路支分离武装一直视中方项目为靶子,若巴政府因战争无力维持治安,恐袭风险将陡增。
2.中印边境再起波澜。
今年以来,中印双方虽在边界会谈中取得进展,但莫迪很可能借对巴强硬"立威",顺势在边境对中国示强。去年印度陆军增兵拉达克地区的举动已露端倪,若印巴冲突升级,印度或在中国方向制造摩擦以转移国内压力。
3. 南亚战略平衡被打破。
印度若借反恐之名对巴实施常态化军事打击,将颠覆现有南亚力量对比。巴基斯坦一旦被削弱,印度可能腾出手针对中国,迫使中国陷入"东西两线应对"的被动局面。
然而,最危险的往往不是爆炸本身,而是各国在危机中的误判。印巴双方都陷入一种"复仇循环",印度因空战惨败需雪耻,巴基斯坦因主权受挑衅需反击。

但话又说回来,印度真的准备好了吗?
经历过5月惨败,印度空军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在与中国深度联合作战体系加持的巴基斯坦空军面前,传统的数量优势毫无意义。那些耗费巨资引进的"阵风",在体系对抗中不过是会飞的靶标。
于是我们看到某种战略变形:印度正在把军事选项从"空中决战"转向"可控冲突"。炮击边境哨所、发射巡航导弹、特种部队渗透,这些低强度但高调的行动,既能满足国内"报复"渴求,又避免再度上演空中惨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