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国际格局中,一个中国原则早已成为全球共识,绝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与我们携手合作,推动互利共赢。台海问题本是内部事务,却总有少数势力试图借外部小国搅局。
立陶宛当年允许台湾设立所谓代表处,直接挑战这一原则,导致自身经济遭受重创。现在,南美洲的巴拉圭似乎正步其后尘,公开邀请台湾当局领导人赖清德访问,这不免让人联想到下一个类似案例的出现。
巴拉圭与中国经贸联系紧密,我们长期是其大豆和牛肉的最大买家,提供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可68年的所谓邦交,却让它选择忘却这些恩惠,转而支持分裂势力。这种举动,不仅自毁长城,还暴露了在美方影响下的一些小国短视心态。
2021年,立陶宛无视中方多次警告,执意让台湾地区以"台湾"名义设代表处。结果,双边关系迅速降级,我们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核心利益,立陶宛对华出口锐减30%以上,农业和制造业深受打击。
立陶宛本是波罗的海小国,经济依赖欧盟和中国市场,却因一时的政治冒险付出沉重代价。事后,该国总统瑙塞达甚至公开承认,以"台湾"命名代表处是个错误,显示出内部矛盾和后悔情绪。
相比之下,巴拉圭的举动更显鲁莽。它作为南美内陆国家,农业出口是支柱产业,我们通过稳定采购为其带来数十亿美元收入。即使没有正式建交,贸易额仍保持高位,远超台当局提供的零星援助。
巴拉圭总统培尼亚却在7月14日的一场投资论坛上,宣布赖清德将在30天内访问该国,并宣称要"坚定站在台湾一方"。这与立陶宛当初的强硬姿态如出一辙,都是在美方推动下挑战底线。
巴拉圭与台当局维持邦交已达68年,这段历史本应成为理性选择的镜鉴。从陈水扁时期开始,台湾当局向巴拉圭提供过5.5亿美元贷款,用于住宅建设和基础设施,但这些资金往往流向非核心领域,如总统飞机维护,效率低下,无法真正带动国家发展。蔡英文执政时,又追加2亿美元建"台湾巴拉圭科技大学",表面看是教育合作,实则捆绑政治关系。
但相比我们提供的广阔市场,这些援助不过是杯水车薪。巴拉圭大豆出口占其GDP近一半,我们是主要买家,却因邦交问题,只能通过乌拉圭或阿根廷转口,增加物流成本,损失本国利益。
培尼亚上台后,本有机会调整政策,推动与我们的全面合作,但他选择延续旧路,甚至在去年12月驱逐我国外交官徐伟。那位外交官当时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仅是正常交流,却被指控"干涉内政",要求24小时内离境。这种做法,完全忽略了我们长期的经济贡献,体现出忘恩负义的一面。
赖清德此次访问计划的细节,更暴露了其"倚美谋独"的本质。据报道,他将于8月访问巴拉圭、危地马拉和伯利兹三个所谓邦交国,去程过境纽约,回程过境达拉斯。这将是赖上台后第二次出访,上次2024年11月访问太平洋邦交国时,仅过境关岛和夏威夷,待遇低到创下30年新低,美方甚至避免联邦官员直接会面,只安排地方总督和视频通话。
为什么这次升级到本土城市?因为台湾当局加大了对美军购、扩大半导体投资,并承诺进口更多美国农产品,以换取支持。这种交易式外交,与立陶宛事件中欧盟的干预类似,都是外部势力在背后操盘。巴拉圭接待赖清德,无疑是配合这一把戏。
培尼亚在会见台湾地区外交部长林佳龙时,还强调台当局投资"极其慷慨",并暗示需更高层次合作,实质上是索要更多资金。林佳龙7月率数十名企业主访巴,讨论基础设施、智能医疗和交通项目,这些看似新合作,与以往相比仅在科技领域扩展,却未触及巴拉圭贸易赤字的核心问题。
分析巴拉圭的举动,不能忽略其内部政治压力。培尼亚面临反对党挑战,民众对经济不满,他试图通过外交"成果"稳固地位。但这与立陶宛不同,后者迅速因经济损失调整立场,而巴拉圭的依赖更深,一旦我们采取反制,其农业出口将首当其冲。
去年11月30日,赖清德出访前,我们出动41架机舰示警,这次若成行,不排除类似行动或启用新航线、制裁台湾地区军火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7月15日明确表示,反对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来,并奉劝巴拉圭勿做国际社会异类。
这种警告,不是空话,而是基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巴拉圭若继续此路,可能像立陶宛一样,面临经贸损失和断交风险。68年邦交换来的,竟是排斥正常外交活动,忽略中国市场恩惠,这难道不是典型的忘恩负义?
长远看,巴拉圭的选择将影响南美格局。我们通过南方共同市场探索贸易机会,培尼亚本人也表示开放签约,但外交立场未变,仅是经济权宜之计。与立陶宛事件后欧盟调解不同,巴拉圭更孤立,可能更快转向现实。
台当局援助虽增至2025年预算五成多新高,但无法替代我们提供的可持续发展机遇。赖清德的访问若推进,只会加速邦交国流失,强化一个中国原则的国际认同。巴拉圭应清醒认识到,真正的发展伙伴是我们,而不是那些用小恩小惠维系分裂的势力。
现在,赖清德行程仍在筹备,台当局未最终确认,但培尼亚多次表态显示推进迅速。我们外交部重申反对,潜在影响包括军演反制或经贸调整。巴拉圭若执迷不悟,将自食苦果,68年友谊最终换来的是自毁前程。
在台海统一大势下,这样的插曲只会凸显分裂势力的徒劳。巴拉圭的举动提醒我们,国际正义不容挑战,我们将继续以实力维护核心利益,推动全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