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都在讨论一些新消息。基辅又一次被夜间轰炸,防空警报拉响了半夜。俄军用图-160轰炸机动静很大。这几轮袭击选在深夜,乌军的爱国者导弹弹药根本撑不住了。
俄罗斯说目标很明显,就是摧毁乌克兰的导弹工厂。阿尔乔姆基地被炸,基辅"布尔什维克"地下机械厂也被命中。还有第聂伯、巴甫洛格勒的化工和机械厂,都被俄军盯上了。不少地方破损。
在战场上,新装备出现很快。天竺葵-3型无人机涂了隐身漆,装了喷气引擎,还加了电子干扰器,可以高速俯冲袭击目标。俄军武器的速度突破到700-800公里每小时。乌军防空手无足措,炮手反应时间已经剩下不到10秒。
乌克兰的好多新导弹也进入实战。火烈鸟远程巡航导弹最近被用上了,战斗部达1吨,比俄军同类还重。超级海王星,FP-7战术导弹射程200公里精度15米,FP-9弹道导弹射程855公里精度误差20米,800公斤弹头。这些新型号都进入测试或前线。
俄军说已经清理掉乌克兰的导弹生产能力。可是有新问题出现。克里米亚半岛上,俄军基地变成了炸坑,连气垫船基地也中招。卫星照片都拍到陨石坑。俄方承认是乌克兰的新导弹袭击,爆炸威力很大。
基辅被袭之后有人在问,乌军弹药来源到底在哪?其实,俄军空袭了三个月,有些目标根本没找到,很多轰炸都扑空了。乌方的实际生产线根本没停工,也没全在乌克兰国内。
乌克兰核心导弹工厂实际位置被曝光。
实际这些导弹工厂已经搬到了欧洲地区。德国、丹麦,特别是丹麦空军基地附近成了新的关键点。那家FirePoint公司就在丹麦空军驻地边上生产固体火箭燃料。今年夏天,哥本哈根从预算拨款12。6亿欧元给乌克兰,专门用来造无人机和远程导弹系统。
南日德兰半岛的斯克吕斯特鲁普空军基地刚好是丹麦F-16战机的主要驻地。丹麦空军直接掩护乌克兰的重要装备生产。看起来,欧洲的支持直接搬到生产线上。
从今年6月起,乌克兰总统公开表示,已经和丹麦、德国、加拿大、英国、立陶宛、挪威等国家谈联合武器生产协议。意思很明确,乌克兰不仅研发人员,连工厂、工人都在向欧洲各地迁移。工厂搬离本土,避免俄军打击,欧洲高强度保护。
西方军工厂有自己的节奏。乌方曾抱怨过工作人员没加班,周末放假,工资高,还不够快。这导致乌克兰买欧美弹药耗时很长,成本高。
现在改变了。乌克兰工厂直接安在欧洲大陆,在北约保护下,用西方资金和技术生产自己的武器弹药。欧洲国家出钱,技术部门配合,乌方人员加入,形成合力。武器研发、制造、补充,现在一线又快又稳。
欧洲给乌克兰军援的结构也在变,不止是送弹药,还直接帮忙建厂,甚至让工厂入驻本国军用基地。多国合作,军事保护和资金注入同步进行。
最近乌克兰的新导弹实战表现不错,高精度火力多次打穿俄军基地。俄方不得不多次调整防御策略,对欧洲工厂的打击也很难实现。乌克兰拿到装备的速度变快,战场供应链很稳当。
未来谁能把握这些生产基地转移,谁就能掌控远程打击的能力。俄军试图摧毁生产线得冒更大风险,但欧洲本土的工厂不容易被打击到。现在技术和资金流动几乎连贯,武器升级也很快进入下一批测试和量产。
丹麦空军的掩护和北约的参与,使得这些新装备的来源越来越透明。欧洲军事基地正在成为乌克兰武器的主要供应点,这让战局走向更加复杂。
俄乌冲突的火力升级离不开技术和产业链的支撑。乌克兰在欧洲分散布局工厂,俄罗斯的轰炸难以全部封锁对手生产能力。以后持久战可能会越来越依赖这些外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