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美国曾多次尝试吞并格陵兰岛
格陵兰岛并不是第一次引起美国兴趣,历史上美国至少三次尝试吞并格陵兰岛。
十九世纪中期,美国处于领土扩张的高峰期。时任美国国务卿威廉·苏厄德(William H. Seward)认为控制格陵兰岛可以增强美国在北大西洋的军事存在,因此开始探讨购买格陵兰岛的可能性,但美国国会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当时,美国刚花费720万美元从俄罗斯购买一片"无用的冰封之地"阿拉斯加,已经引发了公众的广泛批评,被许多人嘲笑为"苏厄德的蠢行"或"苏厄德的冰箱" (Seward's icebox)。在此背景下,国会认为美国政府正重建内战后的经济,暂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新的领土交易,因此驳回了苏厄德的议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格陵兰岛的战略地位变得更为突出。1941年,美国担忧纳粹德国在占领丹麦之后会吞并格陵兰岛,从而威胁到美国本土安全,因此率先占领了格陵兰岛并建立军事基地。这一占领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1945年,时任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Harry S. Truman)意识到随着美苏对抗加剧,北极可能成为苏联战略轰炸机袭击美国的潜在路径,因此提议用阿拉斯加交换格陵兰岛,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丹麦的拒绝。1946年,杜鲁门政府又提出以一亿美元黄金和阿拉斯加油田权交换格陵兰岛,也未能打动丹麦。
2019年,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首次提出收购格陵兰岛,并表示考虑用美国海外属地波多黎各换取该岛。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随即表示美国的想法是"荒谬的"。格陵兰岛的自治政府也在社交媒体上明确表示,格陵兰岛是"非卖品",并强调格陵兰岛属于格陵兰人民,永远不会被出售。与此同时,美国国内也有不少质疑特朗普的声音,认为这一行为不仅不切实际,还可能损害美国与欧洲盟友的关系。由于遭到各方强烈反对,特朗普的相关言论仅停留在口头层面,当时并未付诸任何实际行动,但却为特朗普再次妄言吞并埋下了伏笔。
三、 欧洲国家陷入两难窘境
根据欧洲联盟条约第42(7)条共同防御条款,如果一个成员国在其领土上成为武装侵略的受害者,则其他成员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对其负有力所能及的一切手段提供援助的义务。这意味着如若特朗普派兵占领格陵兰岛,则将会激活欧盟的集体防御义务,包括提供军事援助、实施经济制裁等以制止侵略行为,但现实是,丹麦及欧盟即便是在事态严重升级的情况下也几乎不太可能对美国采取强力反制手段。
一方面,美国对欧洲防务影响极大。北约是欧洲集体防御的基石,而美国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美国不仅是北约军事预算的主要承担者,还领导着欧洲战区指挥部负责统筹欧洲的防务事务。此外,美国是北约最核心的核力量提供国,并在欧洲多个国家设有驻军和军事基地,对欧洲的区域安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