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必胜——重访三地审判二战战犯法庭旧址(2)

2025-08-15 10:34  参考消息网

东京审判,功勋与遗憾并存。1946年5月3日,在日本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条英机、广田弘毅、梅津美治郎等28名甲级战犯被起诉。审判历时两年半、11个国家参与庭审、证据4300余件、超过20万人旁听。然而,审判中一些骇人听闻的罪行,如731部队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细菌战和活体实验的罪行,未能得到彻底清算和公开审判。部分战犯被提前释放,有人甚至重返政坛高位,这种不彻底性埋下的"苦果",至今仍影响着日本社会对战争责任的认知。

如今,东京审判法庭原址被纳入防卫省内部,谢绝采访申请。曾关押战犯的巢鸭监狱旧址已成商业设施,历史印记难寻。尽管东京审判这段历史被刻意淡出日本公众视野,但挡不住对其意义的持续争论。日本社会流行的"侵略责任是过去的事,未来才重要"的论调,恰恰忽视了以史为鉴的重要性。

沈阳审判是漫长审判史册的独特终章。1956年6月9日,沈阳皇姑区黑龙江街77号,一场审判在此展开。那幢金色琉璃瓦屋顶的二层小楼,无声诉说着历史的重量。69年前,正是在这里,中国法官的法槌重重敲响--36名日本战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上,低下了曾经傲慢的头颅。所有受审的日本战犯,无一例外地俯首认罪,诚心忏悔。

沈阳审判的成功,汲取了纽伦堡、东京乃至南京审判的经验与教训,凝聚了新中国的宽宥与智慧。它见证前所未有的国际审判奇迹:战犯在这里完成从"鬼"到"人"的蜕变,新中国荡涤其灵魂、重赋其新生,使他们释放回国后成立"中国归还者联络会",高举"反战、和平"旗帜,余生都在为中日友好而奔走呼号。

走进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审判人员的法椅、律师穿过的风衣与西装外套……一件件充满年代感的文物,让历史的全貌重新浮出水面,引领参观者重温那令亿万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片段。审判地距离当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地方不到3公里;曾经关押抗日志士的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成为改造日本战犯的"再生之地"--巧合之中,蕴含着历史的必然。

三处审判旧址跨越东西,纵贯欧亚。审判的重音,振聋发聩。审判的余音,跨越时空。

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的外景(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