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在商场上呼风唤雨,那一定是极擅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只是在长和卖港口一事上,他们的"另辟蹊径",似乎用错了手段!
3月4日深夜,长和集团突然发布公告,宣布公司与美国贝莱德财团签署原则性协议,拟将包括巴拿马运河2个港口在内的全球43个重要港口经营权作价228亿美元出售给贝莱德,引发轩然大波;香港《大公报》先后刊载多篇规劝文章,希望李嘉诚与长和集团不要坚持所谓"在商言商",而应该考虑国家和民族利益重新考虑这笔交易;此后在3月29日,市监总局官宣,将对长和港口交易进行审查,这笔交易就此按下了暂停键。
原以为李嘉诚与长和集团当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思路,比如与国内企业商谈收购事宜等。然而一个月过去了,在没有得到市监总局审查通过的情况下,竟然传出长和集团"另辟蹊径"的消息--他们准备将43个港口拆分成两个交易单元,其中巴拿马两个港口经营权拟出售给贝莱德,而其他41个港口经营权拟出售给意大利阿蓬特家族。
所以,就如本文开头所说,商人在获取利益、达成目的方面,那一定是会想方设法、无所不用其极的。然而,这样的拆分就能躲避掉监管吗?
4月27日,就长和港口交易一事,市监总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我们高度关注有关交易,将依法进行审查。同时发出警告: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其实,李嘉诚与长和集团的"如此变通",丝毫没有显示出他们的"随机应变"能力来--早在一个月之前,商务部研究院专家白明就指出,这一场"在商不言商"的交易,不符合基本的商业逻辑!也就是说,卖港口经营权当然可以,但作为全球性的商业企业,出售这样重大的港口资产,是不是应该采取全球招标价高者得的方式?为什么在没有进行此项动作的情况下,反而"短平快"地与贝莱德达成出售协议?
说白了,长和集团坚持的"在商言商",其实只是借口!如此不顾商业逻辑,不顾国家和民族大局,不顾民意沸腾,其"另辟蹊径"的拆分想法如果属实,那么这种想法本质上是屈从于压力,在跪低美国财团的同时,行卖国之实!
想想美国对我们正在做的两件事:所有中方输美商品,加征145%的关税,个别商品关税税率已经高达245%;自2025年10月中旬起,美方对中方船东及运营商停靠美国港口每次收取每净吨50美元的"港口费",并在未来三年内每年增加每净吨30美元的费用!
可以说,正值中美关税战的关键时刻,正值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前所未有阻力的时候,李嘉与长和集团应该站在国家和民族的角度,寻找一个顾全大局又不损害企业利益的路子,而不是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规避监管从而将港口出售给美国财团。否则,他们不但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更不会被轻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