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万吨大豆运到中国,最后赢家竟是谁?

2025-10-07 18:15  头条

全世界都以为经济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直到他们看到了顶级操盘手,阿根廷总统米莱,此前对华态度强硬的米莱,面对国内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压力,果断选择了务实。9月22日,阿根廷政府突然宣布取消大豆出口税,中国买家48小时内突然加速买豆。

这一刀砍下去,砍在全球大宗商品的要害。阿根廷把大豆26%的出口税清零,把豆油、豆粕24.5%的出口税也清零,还来个限时活动,只开放到10月31日。

阿根廷国内外储几乎见底,央行三天里抛了11亿美元来托汇率,汇市还是一波三折。比索一个月里连连下挫,债券、股票齐齐走弱。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地方选举告急后,市场心态更脆。这个时候,米莱把手伸向了最有把握的口子,农产品出口。

效果马上就出来,清零出口税,大豆到中国的到岸价一下子比美国豆便宜了每吨30到50美元。价格没什么花头,就是赤裸裸的差价。对做进出口的来说,这基本等于开了绿灯。中国买家反应很快,政策落地后48小时,直接锁了20船,差不多130万吨,发运排期从11月排到明年4月。有第三方追踪也给出细节,说政策宣布后的几个小时内,至少有10艘船的货被锁定,后续订单像滚雪球。

阿根廷拿到的外汇被估算在70亿美元这一档,外汇池子立刻涨水,比索当天拉升4.5%,这是五个月里没见过的劲头。这一下也压住了国内市场蔓延的恐慌。有人说这是在用未来换今天,但在火线上,先把火压住再说,其他问题往后挪。

被打得最蒙的,是美国。美国农场主原本盼着中国在新季回头。按过去的节奏,中国每年超一亿吨的大豆需求里,差不多五分之一来自美国。春夏那波风声紧,美国还以为巴西产能再怎么扩也顶不住缺口,秋季新豆上市,伊利诺伊、爱荷华、堪萨斯这几个州的粮仓都在等中国的询单。结果这边刚收割,那边阿根廷把关税清零,中国订单掉头飞往南半球。美国议员立刻跳脚,说阿根廷不讲武德,在美国"对其经济伸出援手"时动了美国农民的饭碗。

库存数字在发出警告,有人按重量口径估算,美国大豆库存积压到了4380万吨。也有机构按蒲式耳口径给出的数字是10.08亿蒲式耳,标注为五年新高。牛肉不香,猪也不来,大豆压着不动,就算转向国内做饲料,后面的肉类出口又被关税绊脚。这就是链条效应,一环卡住,节奏全乱。

贸易流向在过去一年已经在重排,2025年3月美方把对华商品普遍加征10%关税,中国实施对等反制,对美国大豆加征10%-125%的关税。订单马上用脚投票。到了9月,中国对美国新季大豆的采购周度数连着清零,前面14周都是空白。1到8月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仅300万吨,到了9月这项数据停在了0。买家不是没需求,而是把单子拨给了更合适的供应商。

米莱的这一步棋,不只是经济账,还有政治账。9月23日,特朗普见了米莱,夸他是"伟大阿根廷人民的真正杰出且有力的领导人",表示全力支持他连任并愿意提供财务援助。米莱马上回应,感谢这份"伟大友谊和非凡姿态"。这波互动释放的信号不难读:外援在路上,但钱什么时候来、来多少,不确定。阿根廷10月底就要全国大选,汇率稳不稳,直接决定选票。没钱不行,只能先靠贸易盘回血。对美国那边,也算递了个眼色,意思是你要是真不给钱,我只能自己找活路。

清零关税是猛药,也有副作用。关税一砍,国际价立刻下坠,国内价也跟着被拖下水,时间拉长,本国农民的收益会被挤压。临时补到外汇,但内伤还在,通胀、财政缺口、产业信贷,这些底层问题一个都没解决。阿根廷显然心里有数。在70亿美元这个目标达成后,9月24日官方宣布恢复对谷物、牛肉、家禽等农产品的出口预征税。原定到10月31日的零税窗口,不到两天就关门。给出的理由很直接:阶段性目标已经达成。

这一轮抢跑,还引出一个现实问题:美国市场的心理落差。华盛顿原本押注巴西产能上限,押注中国终会回归美国市场。可当阿根廷把税砍到零,市场就不讲面子了,只盯里子。国内压榨厂的排产很实在,到港节奏也实在。有消息称,中国9月的大豆到港仍在高位,压榨量也不低。前期对巴西的超买,加上这次阿根廷的限时"零税豆",把供需表往后顶了一大截。业内判断,到明年1月不缺豆。这对美国农民来说无疑更难熬,新豆成熟一天一天往后推,仓库越来越满,价格却提不上来。

政策面上,中国态度不急不躁。9月25日,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在回答相关问题时给出一句话:美方应采取积极措施,取消不合理关税,为扩大双边贸易创造条件。意思很清楚,门不是关死的,钥匙在对方手上。想做生意,可以,但先把路障挪开。

米莱用一纸关税调节,换到了真金白银,也换到了短期汇率的回稳和舆情的转圜。这个做法有点像拿时间做杠杆。以出口企业的利润压一段时间,换外汇池子喘口气,换资本市场别再持续踩踏,换选民看见一点"要好起来"的迹象。赌的是窗口期:财政能不能顶,国际援助能不能落地,国内农民能不能忍得住这段价格挤压。如果这些变量有一个掉链子,后面就还得再出牌。

这桩事还有不少悬念,阿根廷恢复预征税后,后续的出口节奏怎么排,国内农民的收益怎么兜底,选举过后政策会不会再变向,米莱和特朗普的那份"友谊"能不能转成可以落袋的金融支持,都是问号。美国那边,是否会在农民的压力下对关税做出调整,中国会不会借助价格优势继续加码南美采购,这些也值得盯。豆子还在地里长,船还在海上跑,市场的变量每天都在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