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5T在福建舰如何弹射 细节公开

2025-09-28 15:05  头条

经过长达几个月的等待后,福建舰电磁弹射的完整画面,终于经多家官方媒体对外公开。其中由新华社公布,长达近10分钟的原声视频最为惊艳,过程也最完整,披露了非常多的信息,足以判断海军电磁弹射系统作战水平。

▲歼-35电磁弹射具有标志性意义

首先,刚到南海没几天的福建舰,不可能完成这么复杂的弹射试验,因此这次官方放出来的视频,应该是之前的海试资料,这一点从舰上人员的着装也能看得出来。海试是为了让问题浮出水面,所以我们之前认为应该以歼-15T为主,通过相对成熟的舰载机,来检验初出茅庐的电磁弹射器。但视频中的三款舰载机里,却是技术最复杂、初期弹射风险最大的空警-600,动用的原型机数量最多。这种违反常态的做法,说明海军对电磁弹射系统很有信心,且对固定翼舰载预警机非常渴望,为实现尽快上舰不惜承受一定程度的风险。

▲海军对空警-600需求极大

不过,歼-15T仍然享受了"弹射架次"最多的待遇,这倒是很正常的操作。连续两次弹射歼-15T时,之所以在离舰瞬间出现轻而易举、稍显沉重两种不同姿态,并不是弹射器的问题,而是在测试歼-15T的不同起飞重量(在没有外挂武器的情况下,主要通过调整机内燃油容量)。歼-35和空警-600普遍游刃有余地放飞姿态,说明大都是轻载起飞(同样是调节内部燃油),可见海军并不是无脑冒险。总的来说,海军实际上还是以歼-15T进行主要测试,特别是风险大的重载弹射,歼-35和空警-600则以上舰体验为主,基本都是相对安全的轻载弹射。

▲空警-600虽然出场数量多,但弹射架次并没有那么多

空警-600在准备弹射时,有一位"绿马甲"工作人员在机头侧面贴了一个数字,然后有一个将数字牌面向"黄马甲"展示的操作。这就是弹射准备工作中非常关键的重量确认,整个流程其实是"绿马甲"先向飞行员确认数字(如果偏高或偏低,有一套专用手势提醒"绿马甲"修正),然后展示给"黄马甲"。后者根据甲板风、机型、外挂数量和温度,进行计算得到电磁弹射系统操作值,并经过两人双重复核无误,才能输入设定值。

▲重量确认是个不太起眼,但非常关键的操作

歼-35弹射瞬间,飞行员有个很明显的双手下垂动作,这就是非常经典的"防误触"设计。因为在舰载机弹射但尚未离开甲板的短暂时间里,机身处于非常敏感的状态,为了防止飞行员在这期间误触设备破坏状态引发灾难,会特意设置两个"把手",以容纳无处安放的双手。大概四年前外界就是通过一架出现类似"把手"的歼-15,来确认海军在发展弹射舰载机(滑跃起飞需要飞行员操作战斗机,不需要这个"把手")。不过,现在看到的"把手"位置,与最初看到的,直接效仿美国海军的设计不同,往下调整了一段距离。

▲弹射瞬间飞行员双手的位置很有意思

阻拦降落是舰载机另一道难关,一般而言,航母会准备四道阻拦索,最靠近舰尾的被称作一号索,后面依次是二到四号索。理论上一号索阻降效果最佳(等于四道索同时发力),但实际上操作风险极大,并不推荐。着舰钩挂上二号索被视为优秀水平,三号索及格,四号索就需要复飞了(因为不知道挂上哪道索,为了给复飞准备推力,就出现了降落时需要加大推力的情况,而只要有两道及以上阻拦索发力,即使发动机工作也拉得住)。视频中降落次数有限,但挂上二号索的比例高于正常水平,即使考虑偶然因素,也可见两艘滑跃航母打下的技术底子。

▲这个角度能清晰看到四道阻拦索

总的来讲,就视频表现出的情况来看,国产电磁弹射作战系统成熟度比较高,又有辽宁舰和山东舰积累的经验,人员、制度都比较完善,进度比外界预料的更快。同时,国内虽然借鉴了美国海军经验,但并不是完全照抄,也按照自身需求进行了调整。接下来,就是海军逐渐磨合这套体系,步向实战水平的反复锤炼,会很辛苦,但收获也会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