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两年买房 2030年可能给自己埋隐患?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2025-03-30 20:09  网易

众所周知,在房地产走上坡路的那几年,基本上只要你买一块地随便开发一下,就能赚的盆满钵满。

也难怪当初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也说,"我最应该的是去搞房地产,不应该搞通信,这么傻,又苦又累又不赚钱。"

简单一句话,透露着房子在当时确实很赚。

要不然当初也不会有那么多央国企也忍不住入场分一杯羹。

然而这两年的行情大家也有目共睹,各种利好加持,效果依旧不理想,这种趋势下,房企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

比如不少央企的地产投资陷入困境,据说某央企挂牌转让的某地产公司,就净亏损3.08万元。还有另一家央企转让的地产公司,所有者权益为-7218.03万元。

当然,对于国央企来说,他们还可以通过剥离房地产行业维持下去。但是对于民营房企来说就不一样了。

活跃的房企还可以通过缩小规模"续命",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实力不强的民营房企来说,就只能遗憾"离场"了。

不过,对于咱们购房者来说,这一轮调整虽然有惊险,但是同样也蕴含了大量的机遇,

那么,接下来这两年,究竟要不要买房呢?

关于这个问题,有专家给出提示,有3个"坏消息"或给未来埋下隐患,建议买房前还是提前了解做好未雨绸缪。

坏消息一、房价波动,及市场迎来不确定性

房地产市场从来不说一成不变的,经济状况、政策调控、人口变化等等,都会对房子价格产生深远影响。

从2024年持续下行的销售情况可见,市场需求依旧在减少。

更何况以下几个现实因素,预示着市场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①房产税试点扩围预期持续存在,试点城市的选择和时间表将直接影响市场预期,进而加剧挂牌量激增、造成房价波动。

②保障性住房建设加速可能形成"价格锚定效应",对周边商品房产生比价压力

③人口结构的失衡,现在中国很多地方面临老龄化,年轻人口减少,这可能导致需求下降,

尤其三四线城市,如今很多都面临着"双收缩"困境,即城市人口自然负增长,叠加青年外流加速;

这些城市的市场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未来仍有贬值风险。

总体来说,即使政策积极,但未来几年房价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今明两年买房,到2030年,房价可能下跌,导致房产价值缩水。

而一旦房价下跌,资产缩水,无论是想要置换房产,还是通过房产抵押获取资金,都会面临困难。

坏消息二、房屋质量与后续维护问题。

在房地产市场竞争激烈以及部分企业债务承压的现实下,房屋质量问题不容忽视。

如有些房企为节约成本,建房时在品质上做"减法",偷工减料、材料劣质等等,导致房子存在各种安全隐患:

墙体裂缝、渗水、隔音差等等…这些隐患一开始入住是不明显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就会逐渐凸显,进而给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

而且,除了影响日常生活以外,房子一旦出问题,维修保养就不可避免。

可别小看这笔维修费,房子的维护、墙面的翻新、水电管网的更换、公共设施的维护,等等,这些都需要钱去解决。

尤其是那些物业公司形同虚设的小区,平时管理维护不善,房子的老化破损问题就更为严重。

影响居住品质不说,往后的房子价值也大幅缩水。

坏消息三、持有成本越来越贵

这里面有几个成本:

第一个成本是物业费、水电费等基本生活费用

这笔钱会随着通胀、人工成本的上升而上升。

你看看那些老小区,以前几毛钱一平米的物业费,如今很多都一两块一平米。

别小看这笔钱,长年累月积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第二个是成本是房产税渐行渐近

如今已经有部分城市开始试点房产税,未来一旦全面推行,持有房产的成本将大幅增加。

而且最近一次全会上,国家已经宣布,明确:"到2029年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大胆猜测,如果今明两年买房,到2030年正好赶上房产税全面落地,以后每年需要缴纳的税费,就会成为长期的经济负担,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大大降低投资回报。

从当前的情况来预判,今明年买房确实可以享受较高的价格优惠,房贷利率也便宜,上车门槛更低。

但是从长远来看,甚至到2030年,上述讲到的三个"坏消息"所带来的隐患,也不容忽视。

面对这种情况,咱们普通家庭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如果你是自住需求

建议优选核心城市,关注次新二手房(5年内),避开价格虚高新盘

如果是非核心城市,优先考虑现房项目,规避交付风险

另外,贷款方面建议选择LPR浮动利率,且还贷占比收入控制在4成,并预留24个月月供的应急资金。


其次,如果你是投资需求

建议聚焦人口净流入超20万/年的城市群节点城市,人口流入意味着需求上升,房子价值更具潜力。

而且,还要警惕商业地产空置率(部分二线城市超40%)

同时,配置资产要多元化,房贷比例建议不超过家庭流动资产的30%,且跨区域资产配置,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另外,建议不论是刚需还是投资者,都能建立房价波动15%的承受预期。

毕竟市场依旧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有个价格下行预期,不至于心态长远,进而导致非理性决策!

至于开发商,建议从此好好打磨产品,不要再走以前的老路,树立自己良好的口碑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