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票门槛本就很高,多用于品牌维护大客户关系,要么会送给品牌的VIP客户,要么就是随大额消费赠送。区域性赛事,银行有着与在地用户得天独厚的链接、转化可能。而国际赛事,航司又是绝大多数出国观赛消费者无法回避的消费选择。区域性的半职业赛事,与全球顶级体育IP,在围绕球票产生的商业行为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相比购买高额机票套餐,通过储蓄或理财的方式获得球票,"高净值"消费者的接受度可能会更高。
其实,赞助大型体育赛事,品牌更多求曝光,求品牌价值加持,尤其快消品,真正想要直接拉动消费转化并不容易,它们也很难在票务层面上做更深入的文章。银行和航空公司在大赛营销中找到了先人一步的优势。
据剁椒了解,南通赛区的主赞助商,当地企业米歌酒庄,也花费上百万赞助苏超。他们能获得的权益基本就是现场广告牌露出。说白了通过苏超直接获得的利益只有流量价值。至于后续销售情况是否会飞涨,则是下一层面要考虑的问题,转化链路要比江苏银行更多一层,且酒类产品能获得的直接销售收入也少于储蓄和理财产品。
苏超和世界杯等其他顶级职业足球赛事的相似性,同时体现在球票获取难度上。
参照欧冠决赛的球票分布,我们能基本把握苏超的球票分配方案。一个7.5万容量的球场,对外发售的门票数量约5.2万张,剩下的2.3万张球票,留给组委会、赞助商、媒体等,统称非可售票,占比约30%。
苏超赛事大概率不会像欧冠决赛有这严格精准的票务分配机制,但球票的分类逻辑应该大差不差。若剔除非可售门票,根据前文的计算方式,普通观众的得票概率甚至比3%更低。
与之对比,卡塔尔世界杯的购票中签率为5%。看苏超,比看世界杯还难。
苏超,是一场完全在计划之外的流量盛宴、商业奇迹。七个月的超长赛事周期刚过两个月,我们甚至无法预知,它的未来还会给市场带来多少惊喜。
1分钟速读本文:
这篇报道讲的是江苏的苏超联赛火了,球票比世界杯还难抢,甚至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以下是关键点:
1. 苏超有多火?
观众人数碾压中超:江苏苏超一场普通比赛能涌进4万多人(比如苏州VS扬州),场均观众2.5万,秒杀中超多数球队(中超场均才2.4万)。英超、德甲这些顶级联赛场均也就3-4万观众,但苏超只用一个球场就干赢了人家全年平均值。
抢票堪比春运:昆山奥体中心(4.5万人容量)比赛门票秒空,70万人在线抢票,抢票页面访问量3亿次。南通队比赛70万人抢票,中签率不足3%。有球迷为看球买600万理财、存几十万存款才能拿票,甚至出现"9.85元谐音'985'"的象征性票价。
2. 球票为什么这么难抢?
供给严重不足:球场容量有限(比如南京只有一座国际标准球场),加上政府要求"80%座位限售",导致票源紧张。
抢票渠道复杂:官方APP、城市公众号、赞助商赠票、银行活动……渠道五花八门,普通人根本搞不清规则。
黄牛疯狂炒作:原价20元的票被炒到100-400元,甚至出现假黄牛骗钱案例。江苏警方已抓了105个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