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韦杰夫飞抵平壤,中方贵客已到朝鲜,韩国外长立刻打来电话(2)

2025-10-11 17:16  郑州广播电视报

更让韩国揪心的是中国的角色,南北铁路对接缺了中国的物流支持玩不转,半岛无核化谈判少了中国协调极易谈崩,这种不可或缺的存在感,恰恰是韩国一直想抢却抢不到的主导权。不妨拆解下这场外交大戏里的各方算盘。俄罗斯需要朝鲜的军事补给与人力资源,战时经济的零部件短缺正好能靠朝鲜轻工业弥补,而朝鲜的稀土、煤炭资源又能借俄罗斯的渠道转化为实际收益。

中国的考量更深远,既用基础设施援助维护了中朝传统友谊,又通过参与半岛事务彰显大国担当,毕竟东北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自身安全环境。最妙的是朝鲜,朝鲜领导人用有限的筹码在中俄之间打开了战略空间,从被孤立的状态一跃成为多方争取的关键角色,这种"等价交换"的手腕堪称外交教科书。梅德韦杰夫在平壤那句"敌人正在颤抖"的发言,与其说是对西方的挑衅,不如说是对俄朝关系的定调。

而中国代表团压轴出场的安排,传递的信号同样明确:认可朝鲜自保的权利,反对美国拿"无核化"当幌子压制对手。这两种态度叠加在一起,让韩国试图借美日韩三边会谈对冲压力的计划显得格外无力。没有中俄参与,任何关于半岛的决策都是空中楼阁,首尔或许现在才真正明白,自己永远成不了半岛事务的"主角"。

这场持续三天的外交盛宴还在进行时,平壤街头的阅兵彩排已露出锋芒,传闻中的新武器方阵正等待亮相。韩国外长的电话大概率换不来想要的答案,毕竟当俄朝的军事合作已摆上台面,当中方的务实合作落地生根,半岛的战略格局早已不是华盛顿或首尔能单独定义的。

历史总在重复相似的逻辑:试图用同盟锁链锁住对手的一方,往往最先被格局变化的浪潮裹挟。平壤的这三天,与其说是庆典前的相聚,不如说是多极化世界在东北亚的一次实地演练。韩国的焦虑恰恰证明,那个由单一超级大国说了算的时代,正在被这些密集的外交互动一点点敲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