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季是冷冬吗?国家气候中心回应今年会更冷吗

2025-10-24 15:45  头条

一、冷冬标准有严格定义,不能凭感觉判断

近期,网络上关于今年冬天或是超级冷冬的说法持续发酵,不少人已经开始提前囤羽绒服和取暖设备。但实际上,冷冬并不是一种预测结论,而是一种事后认定的气候状态。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章大全指出,冷冬与暖冬都有明确定义。根据气象标准,如果在全国范围内,超过一半以上的气象观测台站冬季平均气温满足冷冬标准,这一年才会被正式判定为冷冬;反之,若满足暖冬标准,则为暖冬。这一判定往往在冬季结束、数据完整后才会得出。

换句话说,冷暖冬的定义是基于观测数据,而不是预测趋势。气象部门虽然能对气候趋势作出预测,但冷冬、暖冬这样的标签,只能在冬季过后才能确定。从统计资料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共出现6个冷冬,最后一次出现在2012年前后。此后十余年,冬季气温总体偏暖,虽偶有阶段性寒潮,但从全国平均水平看,并未达到冷冬标准。

这意味着,尽管公众感觉某些年份冷得厉害,但那种冷可能只是阶段性或区域性现象。判断是否冷冬,要看全国范围的整体温度变化。事实上气候趋势的评估要依靠系统数据,而不能仅凭体感或短期天气波动下结论。

二、拉尼娜可能形成,但冷暖影响并不简单

从当前监测来看,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域的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已处于中性偏冷状态。气候模型预测,秋季后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可能正式进入拉尼娜状态。一般而言,拉尼娜事件会增强西太平洋副高的稳定性,影响中高纬度环流,使得冷空气活动偏强,我国冬季出现偏冷天气的概率相对更大,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一规律较为明显。

历史数据显示,拉尼娜年份往往伴随更频繁的冷空气南下,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低。例如2008年和2018年,南方地区都遭遇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北方部分地区也出现雪灾和寒潮叠加的情况。然而,进入21世纪后,这种"拉尼娜=冷冬"的对应关系变得不再稳定。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持续加强,拉尼娜背景下的冬季也可能偏暖。2020年、2022年乃至2023年都曾处于拉尼娜或其过渡阶段,但冬季整体气温却偏高,部分年份甚至被认定为暖冬。

这种变化表明,拉尼娜不再是冷冬的定心锤。在气候系统中,除了热带海温异常外,北极海冰融化、欧亚大陆积雪分布、中纬度大气环流形势等因素都会共同作用,影响冬季气候的最终表现。章大全指出,我国冬季气候的形成是一个多因子叠加的复杂过程,必须结合海洋、冰雪、大气等多种监测指标综合研判。

三、气候波动增强,未来冬季更需关注极端变化

在全球变暖的长期背景下,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确实呈上升趋势。从气象记录看,近几十年我国冬季升温速度明显快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与此同时,北极地区变暖速度更快,温差缩小导致大气环流结构出现显著调整。中高纬度西风带减弱、路径更易摆动,冷空气活动的轨迹也随之更加复杂。

这意味着,虽然总体变暖,但冬季的气温波动反而变得更剧烈。一方面可能出现阶段性异常升温,让人感到冬天不像冬天;另一方面,强冷空气也可能突然南下,引发剧烈降温、寒潮和冰冻灾害。所以即便今冬整体趋势偏暖,也不能排除阶段性极端寒潮的发生。类似2021年华北强寒潮或2023年南方大范围冻雨的情况,未来仍有可能重演。

此外,今年夏秋期间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和强度都偏异常,北抬南压不稳,对冬季形势也埋下了不确定性。副高在秋季表现强势,会影响海温和大气环流的耦合效应,从而干扰冷空气南下的节奏和强度。再加上青藏高原积雪、北极涛动、北大西洋振荡等因素的叠加,今冬我国气候形势的复杂性可想而知。

综合目前各项气象资料,预计2025-2026年冬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总体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但冷暖波动显著,阶段性强降温事件仍会频繁出现。因此,我们建议应关注后续实时监测结果。同时,无论冬季偏冷还是偏暖,防范极端天气始终是关键--提前检查供暖、电力、防滑等基础设施,才能在气候变动中保持从容。